師襄子是春秋時的一個樂官,善於彈琴、擊磬。據史料記載,孔子曾拜他為師學琴。
孔子學習很認真,一邊學還一邊思考。開始時,他向師襄子學了一支曲子,練了十來天,還在不停地練。師襄子對他說:“差不多了,再學一支曲子吧!”
孔子卻回答說:“我才學會了譜子,還沒有掌握它的技法呢!”
過了一些日子,師襄子見孔子已基本上掌握了曲子的技法,就對孔子說:“你已經掌握了技法,這回可以學習另一支曲子了。”
孔子認為還不行,便答道:“我還沒有體會出這支曲子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呢!”
又過了一些時候,師襄子告訴孔子說:“你已經彈出了思想感情,可以學習新曲子了。”
孔子又說:“我還弄不清作曲子的是什麼樣的人呢!”於是又繼續練下去。
就這樣,過了好長時間。有一天,孔子高興地跑來對師襄子說:“我已經了解曲子的作者了。黑黑的麵孔,高高的身材,兩眼仰視,一心想著以德服人,感化四方。除了周文王,還能有誰呢!”
師襄子高興地說:“一點不錯,這支曲子正是《文王操》啊!”
點評:
孔子學琴的故事體現了孔子的什麼精神?查找《論語》,用孔子自己的一句話概括他的這種精神。
故事素材可用來說明和支持下麵的觀點:
1.古人治學,非常注重精益求精;隻有精益求精、不斷鑽研,才能真正掌握知識。
2.做學問不能滿足於一知半解,要追求參徹悟透的境界。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沙地掘井,井愈深則水愈盛;凡人求學,學愈篤則智益豐。——[印]瓦魯瓦爾
複習的益處是無窮的。複習一百遍的人沒法跟複習一百零一遍的人相比。
——《巴比倫猶太教法典》釋文《哈刻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