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作者簡介(1 / 1)

秋瑾(1875—1907),字璿卿,號競雄,別號鑒湖女俠,浙江山陰(今紹興)人。1904年赴日留學,1905年加入光複會和同盟會。1906年回國,在上海發刊《中國女報》,宣傳革命,提倡女權。1907年回紹興主持大通學堂,組織光複軍,與徐錫麟分頭準備皖浙兩省同時起義。7月徐錫麟刺殺恩銘失敗,她被捕犧牲。少工詩詞,好讀任俠傳,生平磊落慷慨,意氣自雄。詩早期多寫個人春閨幽怨,赴日後,多匡時之語,歌唱婦女解放,挽救民族危亡,奇景雄健,感情熾熱,為近代“巾幗英雄”。有《秋瑾女俠遺集》、《秋瑾集》。

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萬裏乘風去複來,隻身東海挾春雷。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題解:

1904年,日、俄帝國主義者為爭奪中國東北,在中國領土上開戰,軟弱的清政府竟然宣布中立。這首詩寫於1905年。當時秋瑾乘船去日本,經過黃海,見到日俄戰圖,心有所感,正好一個日本人要求秋瑾作詩,於是寫下了這首詩。詩中抒發了作者對日俄帝國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爭奪戰爭的氣憤和誓死投入革命、拯救民族危亡的決心。

句解:

萬裏乘風去複來,隻身東海挾春雷。

千萬裏的遠途我好像騰雲駕霧一樣去了又回來,獨自一人伴隨著滾滾春雷穿越東海往返。“乘風”,即乘風而行的意思。這裏用列子乘風的典故,兼用宗愨“願乘長風破萬裏浪”的典故。“去複來”,秋瑾於光緒三十年仲夏東渡,翌年春回國;是年六月再次赴日,同年十二月返國。“隻身東海”,指單身乘船渡海。“挾春雷”,比喻為使祖國獲得新生而奔走。春雷借指革命道理。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真不忍心看到祖國地圖變成別國的領土,即便讓錦繡江山變成萬劫不複的飛灰也在所不惜。“忍看”,反詰之詞,意為“哪忍看”。“圖畫”,指地圖。“移顏色”,指中國的領土被日俄帝國主義侵吞。“劫灰”,劫火之灰,佛家語,這裏指被戰火毀壞。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那渾濁的劣酒啊,哪裏能排解我憂心國事所拋灑的熱淚,國家的救亡圖存要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救時”,挽救國家危亡的局勢。“仗”,依靠。“出群才”,指傑出的人才,出類拔萃的人物。

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就算是拚得十萬將士拋頭顱灑熱血,也要讓這顛倒的乾坤大地拚力挽救回正軌。“乾坤”,天地,這裏指中國危亡的局勢。

評解:

這首詩篇幅不長,卻情辭激越,令人為之動容。1907年秋瑾在浙江起義,失敗後不幸被捕,在紹興軒亭口英勇就義,她以自己的熱血履行了自己“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誓言。

這首詩因事而發,感情激越奔放,語言雄健明快。一腔豪氣噴薄而出,絲毫不見女兒態。首聯大氣磅礴,展現出意氣風發的詩人主體形象。頷聯點出觀圖之事,從而引發對日俄橫行東北的極大憤恨。後四句由憂國而思濟世,表達願為祖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崇高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