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6章 高等教育理念創新與建設高等教育強國(2)(1 / 3)

思想決定行動,思路決定出路。仔細梳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理念創新的脈絡,有助於我們把握中國高等教育的未來走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提出“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高等教育“211工程”和“985工程”(迄今為止,共有“211工程”大學107所,“985工程”大學39所。不可否認,“211工程”和“985工程”極大地調動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積極性,推動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也為建設高等強國奠定了基礎。)、“優先發展教育”、“科教興國”、“素質教育”、“終身教育”等先進理念,共同推動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在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同樣,高等教育也肩負著更大的責任。縱觀世界發展的基本經驗和中國發展實際,把“高等教育大國”建設成為“高等教育強國”,是實現我國從“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資源強國”邁進的關鍵。為此,必須超越政府對高等教育投入隻是一種公益性、消費性的事業投入的狹隘觀念,建立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是一種戰略性生產要素的投入和具有高回報、高收益的戰略性基礎設施投入的新理念,緊緊把握“適度超前”的高等教育投入原則。其實,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除了要給高等教育係統注入大量的資金以外,也要強調投入產出的比率,不是投了錢就可以建設成為高等教育強國的,“怎麼投錢”和“投多少錢”同樣重要。因為今天的投資結構,直接引導、影響著明天的教育結構。

總之,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過程中,一方麵要努力破除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中一些落後理念的阻滯力,另一方麵則要充分發揮先進理念的牽引力。當前,有必要強化高等教育發展的“質量意識”、“國際意識”和“創新意識”。強化“質量意識”是為了使我國高等教育在21世紀能培養出更高質量的人才,實現“麵向現代化”的教育目標;強化“國際意識”是為了使我國高等教育在21世紀能屹立於世界之林,實現“麵向世界”的教育目標;強化“創新意識”是為了使我國高等教育在21世紀避免思想束縛和路徑依賴,開辟中國高等教育新道路,實現“麵向未來”的教育目標。

三、中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現實路徑

現在不是要不要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問題,而是怎樣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問題。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是一個係統工程,必須創新發展模式,從“路徑依賴”走向“文化自覺”,必須合理界劃政府、大學和市場的邊界,從“相互博弈”走向“良性互動”,必須提升中國經驗,從“拿來主義”走向“理念創新”。

(一)創新發展模式:從“路徑依賴”走向“文化自覺”

從闡釋走向創新的現實阻滯之一就在於根深蒂固的“路徑依賴”。我國提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正是人力資本理論的理性實踐。“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和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落實我國人才強國戰略和增強綜合國力與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促進文化繁榮昌盛的必然要求,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是我國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5]這無疑需要克服“路徑依賴”和“思維慣性”,走向“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費孝通首先提出的。所謂文化自覺,“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曆、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6]。早在1999年,周遠清就提出“要在21世紀把我國建設成為高等教育強國”,並認為“這不是要不要、應不應該的問題,而是必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