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參與“霸王”行動(2 / 3)

自諾曼底登陸以來,盟軍艱難地站住了腳,但在擴大戰果上屢屢受挫。7月10日,蒙哥馬利奪取了卡昂市郊,但未能控製市區;布萊德雷的突擊也未能奏效。英軍至此損失了22萬人,美軍損失了3萬人,而且盟軍與德軍正在僵持中。蒙哥馬利個人企圖擔任地麵部隊總司令的夢想成為泡影。巴頓的第3集團軍抵達法國後,布萊德雷即將升任集團軍群司令,與蒙哥馬利平起平坐。

7月10日,布萊德雷想出了新的突破計劃,他稱之為“眼鏡蛇”計劃。這個計劃的核心是把美軍4個軍的兵力集中在聖洛地區的狹窄地段上實施正麵突擊,以柯林斯的第7軍為先鋒。地麵部隊突擊前,空軍要對正麵的德軍實施毀滅性打擊,進攻時間定在7月19日。

但由於天氣原因,7月25日,總攻才正式開始。7月28日,布萊德雷攻擊成功。

“眼鏡蛇”行動是布萊德雷在諾曼底登陸以來的傑作,這是盟軍的一次十分成功的突破,構成了戰爭進程的重大轉折點。此前,盟軍被局限在康坦丁半島上。現在盟軍衝出了防線,可以實施大刀闊斧的新攻擊了。

1944年9月16日,布萊德雷正式晉升為少將。

布萊德雷升任集團軍群司令後,布列塔尼半島的德軍殘餘勢力尚未肅清。按“霸王”行動計劃的部署,巴頓的第3集團軍應首先掃蕩該半島,奪取聖馬洛、布雷斯特、洛裏昂、聖納澤爾等重要港口。布萊德雷根據德軍主力已調往諾曼底的情況,與艾森豪威爾、巴頓商量並決定隻派巴頓手下的第8軍參加戰鬥。巴頓的其他軍則改派到東線作戰。巴頓很長時間未參加戰鬥了,他終於抓住了機會,指揮裝甲師和機械化步兵師大戰半島上的殘敵。在肅清半島的戰役中,報上頻頻出現巴頓的頭條新聞,報道他的戰績。但是,德軍撤到重要港口,負隅頑抗。他們執行希特勒血戰到底的命令,美軍以高昂的代價奪取了已經無關緊要的布雷斯特港。戰後,許多曆史學家批評布萊德雷在半島投入兵力,付出了無謂的犧牲。布萊德雷則認為,他派巴頓和米德爾頓掃蕩半島,主要還是解決後勤問題。盟軍每天需要26萬噸作戰物資。布列塔尼戰鬥開始時,盟軍僅靠瑟堡港和空中運輸解決後勤補給問題。在8月份,遭破壞的瑟堡港隻運進了1/3的物資,其他物資仍靠“奧馬哈”和“猶他”灘運輸作戰物資。

因此,奪取半島的港口,並非無關緊要。此外,奪取半島上的港口,美軍部隊可以不經英吉利海峽,而是直接從半島上岸參戰。在整個半島,約有5萬德軍非主力部隊,德軍精銳的空降第2師也秘密調往半島。若忽視半島,則會給阿弗朗什—雷恩—聖納澤爾—線增加壓力,盟軍不得不加強這一線的防禦。所以,肅清半島的殘敵可一舉多得。

8月上旬,布萊德雷開始考慮圍殲德軍於諾曼底的計劃。他計劃在奪取布列塔尼半島後,將第1、第3集團軍沿卡昂至勒芒一線擺開,建立好運輸線。然後由6個裝甲師為先鋒,機械化步兵居後,向巴黎挺進。3個空降師在奧爾良以北空投,阻止德軍沿巴黎至奧爾良一線潰逃,並起到掩護南翼的作用。達到這些目的以後,地麵部隊向東南的巴黎、東麵的塞納河和北麵的埃迪普進攻,最終攻占巴黎。

布萊德雷構想的遠距離迂回包圍計劃,目的是將德軍包圍在諾曼底,防止其向塞納河潰退。孤立巴黎後,盟軍可以從迪埃普向加來進攻,殲滅德軍第15集團軍,肅清進軍德國本土的障礙。

布萊德雷的宏偉計劃需要有強有力的後勤補給為基礎,裝甲部隊和機械化步兵需要大量汽油才能保證進軍巴黎的速度。布萊德雷寄希望於蒙哥馬利,即以他手下的加拿大第1集團軍奪取法萊斯,建立補給線。

正當布萊德雷還在設想新計劃時,希特勒於8月2日命馮·克魯格攻擊美軍脆弱的莫泰思地區。希特勒企圖靠這次有限進攻讓主力撤到塞納河。8月7日,克魯格將幾個裝甲師從蒙哥馬利戰區調到美軍戰區,企圖突破莫泰恩,奪取阿弗朗什。

布萊德雷獲得情報很晚,但他迅速地加強了莫泰恩防線。許布納的“大紅一師”8月3日攻占莫泰恩後將該城交給了霍布斯的第30師,而“大紅一師”則調往馬延,緊挨著埃迪的第9師。雷·巴頓的第4師部署在聖波伊斯擔任預備隊,羅斯第3裝甲師的一部分也在附近。最後,布魯克斯的第2裝甲師的部隊路過該地,加入了“大紅一師”以加強防禦。

除此以外,布萊德雷於8月6日獲得情報後又將巴德的第35師調給柯林斯。同時,布萊德雷電話通知巴頓,命令向沃克第20軍靠攏的另2個師(第80師、第35師)停止前進,以防不測。

8月7日,布萊德雷驅車去巴頓的指揮所了解布列塔尼的戰況。同時,布萊德雷向巴頓通報了莫泰恩遭到反擊的簡況以及自己試圖從巴黎到迪埃普遠距離包抄的新構想。巴頓沒提出太多異議,但要求讓他的第3集團軍實施橫掃式的突擊。

從諾曼底登陸到巴黎解放,標誌著盟軍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巴黎的解放也標誌著整個諾曼底戰役的勝利。在這場決定性的戰役中,布萊德雷始終是一位戰爭的直接組織者和指揮者。他從集團軍司令升任集團軍群司令後,更是美軍在盟軍中的重要戰場指揮官。

盟軍進占法國西北部以後,新的戰略問題又出現了。按原計劃,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成功後,德軍將會退到塞納河與盟軍對峙,盟軍也準備在塞納河休整、補充後再和德軍決戰。不料,希特勒違反常規,糾集部隊與盟軍在諾曼底決戰,結果一潰千裏,逃過塞納河。

按原來的預測,德軍在塞納河會進行殊死抵抗,然後逐步退到索姆、馬恩、默茲和摩澤爾河一帶防守,最後才退到“齊格菲防線”,沿德國西部抵抗盟軍的進攻。盟軍也按計劃分兩路大軍追擊德軍,蒙哥馬利率第21集團軍群的第2集團軍和第1集團軍沿亞眠—列日—亞琛一線追擊,其裝甲部隊要途經阿登山脈北麓的山地;布萊德雷率第12集團軍群的第1和第3集團軍沿特魯瓦——南希——梅斯一線前進,途經阿登山脈南部,摧毀和占領德國重要煤炭和鋼鐵生產基地——薩爾工業區。之後,轉向法蘭克福直撲魯爾工業區,與蒙哥馬利會合。總的來看,兩路大軍攻擊的目標是魯爾工業區,進而徹底擊敗德國,結束歐洲戰爭。

盟軍衝過塞納河以後,高級將領感到必須修改總戰略了。蒙哥馬利和布萊德雷兩位集團軍群司令都提出了自己的計劃,而且意見相左,爭論不休。

早在7月2日,蒙哥馬利就向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提出:他率3個集團軍,其中包括布萊德雷率領的第1集團軍直接進攻加來。美軍像在突尼斯、西西裏那樣居於從屬地位,蒙哥馬利擔任主攻。從個人角度講,蒙哥馬利企圖控製盟軍地麵部隊。

8月13日,布萊德雷正忙於法萊斯圍殲戰,蒙哥馬利向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透露了他的總計劃,他建議取消渡過塞納河之後兩路進軍,即他本人與布萊德雷各率一支部隊追擊德軍的計劃。代之的是由他率4個集團軍共40個師“一路出擊”,向東掃蕩消滅加來的德國第15集團軍殘部。然後,他將在比利時建立龐大的盟國機場網,奪取安特衛普和鹿特丹以解決後勤補給問題。同時,摧毀威脅英國的V-1和V-2導彈發射場,揮師占領魯爾工業區,東搗柏林。蒙哥馬利的總計劃依賴於以最快的速度突擊混亂不堪、士氣低落的德軍,集中盟國所有的人力物力歸他指揮。從總體來看,蒙哥馬利的總計劃十分令人歡欣鼓舞和眼花繚亂。可是,布萊德雷首先接受不了這個計劃。蒙哥馬利企圖掌握更大的權力,指揮盟軍地麵部隊,甚至使艾森豪威爾也黯然失色。

從9月始,美軍部隊的人數將是英軍的3倍,美國公眾也不能接受由蒙哥馬利來指揮,讓他獨占鼇頭。布萊德雷認為,蒙哥馬利從阿拉曼戰役到最近的法萊斯戰役,都不善於集結部隊,過於謹慎而不願冒險追擊敵人,擴大戰果。而按蒙哥馬利的計劃,要求以最快的速度追擊敵人至柏林,這絕不符合蒙哥馬利的風格,把賭注壓在他身上是“戰爭史上最冒險的行動之一”。布萊德雷的反對理由並不是毫無根據、僅為謀求個人利益的。幾天後,當新聞界透露布萊德雷升任集團軍群司令,與蒙哥馬利平起平坐的消息時,英國新聞界一片嘩然,他們認為任何人都不能與阿拉曼英雄平起平坐,這意味著對蒙哥馬利的“降級”。美國新聞界不甘示弱,奮起抗議,要求倫敦新聞界道歉。蒙哥馬利的計劃的確會觸犯美國人應有的利益。馬歇爾對此深為憂慮,寫信勸艾森豪威爾按原計劃盡快擔負起地麵部隊總指揮的職責,以免節外生枝,引起盟軍將領的不和。

在進攻戰略上,布萊德雷主張按部就班地實施“兩路進攻”的戰略。蒙哥馬利率軍在阿登山脈以北推進,布萊德雷自己則率軍在阿登山脈以南進攻,直逼薩爾。兩軍在德國西部邊界的齊格菲防線或萊茵河停下來補給、休整,然後再發起進攻。對於蒙哥馬利奪取荷蘭港口及摧毀導彈發射場,布萊德雷同意把李奇微的第18空降軍調給他通過水鄉澤國。並從第1集團軍中抽出1個軍支援蒙哥馬利。調走6個師後,布萊德雷手下僅有15個師的兵力去進軍薩爾了。8月13日,蒙哥馬利飛抵聖詹姆斯附近的第12集團軍群司令部找布萊德雷,要求布萊德雷全力支持他的計劃。布萊德雷有分寸地支持他向東北方向奪取港口和摧毀德軍導彈發射場的想法,並表示支援他。但在由蒙哥馬利個人率4個集團軍攻占柏林及讓布萊德雷放棄進攻薩爾的問題上,未作絲毫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