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謀於眾
【原文】
兩漢之世,事無小大,必謀之於眾人,予前論之矣,然亦有持以藉口掩眾議者。霍光薨後,宣帝出其親屬補吏,張敞言:“朝臣宜有明言霍氏顓製,請罷三侯就第。明詔以恩不聽,群臣以義固爭而後許之。今明詔自親其文,非策之得者也。”哀帝欲封董賢等,王嘉言:“宜延問公卿、大夫、博士、議郎,明正其義,然後乃加爵土。不然,恐大失眾心,暴平其事,必有言當封者,在陛下所從,天下雖不說,咎有所分,不獨在陛下。前成帝初封淳於長,其事亦議。穀永以長當封,眾人歸咎於永,先帝不獨蒙其譏。”哀帝乃止。是知委曲遷就,使恩出君上,過歸於下,漢代多如此也。
【譯文】
兩漢時期,無論事情大小,必定跟眾人商議,這一點我前邊已議論過。然而,也有拿這種方式為借口堵塞眾人意見的情況,霍光死後,宣帝把他的親屬派到外地做官,張敞說:“朝臣之中本來已經有人公開議論霍氏專製朝政,請求罷免他三個封為列侯的子孫的爵位,不讓他們到封地上任。陛下先降旨為了情義不能聽取,群臣用義理堅持淨諫,然後再答應他們。如今陛下又自己起草詔書讓他們出去作官,是失策的啊!”哀帝打算封授董賢等人官爵,王嘉說:“應請教公卿、大夫、博士、議郎,公開議論封授的意義,然後再加封爵位、土地;不然,恐怕大失眾望。突然公開評議此事,必定有人說應當封授,順從陛下的意願,天下人盡管不高興,但怨恨自有人承受,不單在陛下身上。先前成帝加封淳於長時,亦曾和大臣評議其事,穀永認為淳於長應當加封,眾人把罪責歸於穀永,先帝不致獨自蒙受譏議。”哀帝於是暫停封授。由此可知,委曲遷就,使恩澤出自君王,過失屬於臣下,漢代大多如此。
國朝會要
【原文】
國朝《會要》,自元豐三百卷之後,至崇寧、政和間,複置局修纂。宣和初,王黼秉政,罷修書五十八所。時《會要》已進一百十卷,餘四百卷亦成,但局中欲節次覬賞,故未及上。既有是命,局官以謂若朝廷許立限了畢,不過三兩月可以投進,而黼務悉矯蔡京所為,故一切罷之,官吏既散,文書皆為棄物矣。建炎三年,外舅張淵道為太常博士,時禮寺典籍散佚亡幾,而京師未陷,公為宰相言:“宜遣官往訪故府,取見存圖籍,悉輦而來,以備掌故。”此若緩而甚急者也。宰相不能用,其後逆豫竊據,鞠為煨燼。籲,可惜哉!
【譯文】
本朝《會要》,自神宗元豐年間編修了三百卷之後,直到徽宗崇寧、政和年間,才又重新設置機構編纂。宣和初年,王黼主持政務,撤銷了五十八所修書機構。當時《會要》已進呈給朝廷一百一十卷,其餘四百卷也已完成,但修書局企圖多次進呈以求多次得賞,所以沒有全部進呈。撤銷修書局的命令下達之後,主管官吏又說如果朝廷允許限期了結,不超過三兩個月便呈獻。可是,王黼力求全盤糾正蔡京所作之事,所以一切統統撤銷。官吏遣散之後,文書全成了丟棄之物。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嶽父張淵道任太常博士,當時禮寺所存典籍,散佚不多,而且京師尚未陷落,張淵道向宰相建議:“應派專人前往京師舊府尋勘,取出現存圖書典籍,全部裝車運來,以備查詢掌故。”這是一件看似平常卻又亟待解決的事。宰相不予采納,後來京師就被偽齊劉豫竊據,典籍多被燒成灰燼。唉,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