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於老蔣而言更悲慘的,莫過於他的心腹何應欽此時似乎也不站在他一邊。何應欽說起來是老蔣的親信,實際上翅膀硬了之後跟老蔣基本就沒站到一起過。何應欽似乎從來都沒想過要把自己和老蔣綁到一塊兒。就說這次吧,他看著老蔣被桂係逼宮,被汪精衛打擊,沒想要幫幫老蔣的忙,力挺老蔣,反而以為老蔣要徹底完蛋了,靠不住了,他要另起爐灶新開張了,居然就跟桂係暗通款曲,促成了老蔣的下野。想想老蔣也是可憐,攤上個黃埔係的二當家卻是這麼個貨,真真讓人火大,不過何應欽也甭得意,老蔣有的是辦法治他——當然何應欽也不用害怕,老蔣肯定會治他,但他也不會有性命之虞,因為這就是老蔣。
外部有汪精衛、唐生智氣勢洶洶,內有新桂係趁火打劫,甚至頭號愛將何應欽在此時節也不願出手力挺,蔣介石這處境,也真是“絕”了。當然,被逼入絕境的蔣介石也知道繼續堅持沒有意義,反而讓反對派們更加猖狂,為今之計,就隻能以退為進,先避避風頭,躲過這些明槍暗箭,然後伺機而動了。1927年8月13日,蔣介石正式宣布下野。
當然,蔣介石下野歸下野,但隻要黃埔係還在,他就根基仍在,依然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蔣介石這一下台,反蔣大同盟就立即少了個靶子,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如今共同的敵人倒了,朋友還做得下去嗎?
廬山一行——汪唐貌合神離
蔣介石走了,留下的是一個爛攤子——目前的國民黨,政府有兩個,武漢和南京,但是中央卻有三個,除了南京,武漢,另一個是上海西山會議派搞的。一個政黨居然有三個中央,還有兩個政府,更要命的是,這時候該政黨僅僅隻占據了半壁江山,北方仍有強敵窺伺,天下未定而內部紛亂不息,這當然不是什麼好事。當然了,國民黨的亂是從娘胎裏帶出來的毛病,早年同盟會就這德行,跟袁世凱爭鋒時也是如此,後來才逼得孫中山搞了個中華革命黨,想強化個人權威。而在孫中山跟蘇聯合作以來,黨內的分歧也日甚一日,當日孫中山在位時,幾方麵還算給點麵子,彼此還能相安無事,等到孫公駕鶴西去,國民黨這個大雜燴終於鬧翻天了,鬧到現在,誰都不鳥誰,誰都以為自己是對的,誰都以為自己應該是大佬,結果呢,誰都沒有當成大佬,搞得國民黨內部烏煙瘴氣。
蔣介石下野後,如今在南京掌權的當然就是新桂係了。然而,大家也知道,新桂係畢竟在黨內根基有限,南京方麵的大佬們對他們也不甚感冒。比如說,蔣介石這一下野,南京方麵的一眾要員,如胡漢民、蔡元培、吳稚暉、李石曾、張靜江等人都集體辭職了。南京的大佬們一個二個都拆新桂係的台也就罷了,連衣食父母江浙財團都不買新桂係的賬,一時間南京政府的財政都成了大問題,新桂係這日子,甭提多難過了。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李宗仁也知道光靠新桂係自己,想必是撐不起南京這片天,唯一的辦法,隻能是拉攏武漢,打破孤立局麵了。
當然,其實汪精衛也沒把李宗仁放眼裏,雖說蔣介石下野有新桂係老大一份功勞,但是在汪精衛看來,新桂係不過是搭了武漢的順風車——沒有他汪精衛,就憑你李宗仁,能擺得平蔣介石?汪精衛和唐生智都在不同場合表示,勝利是中央的勝利,是黨的勝利,跟軍隊和個人無關,言下之意,你們新桂係算個屁?李宗仁對武漢方麵的態度老實說也是氣不打一處來,但是,李宗仁更明白,沒有武漢的支持,他在南京就站不穩腳跟,忍字心頭一把刀,就算萬般不爽,這當口也需笑臉迎人。於是,為了表明和解的意願,李宗仁最近就去了趟廬山,準備見見武漢方麵的要員,跟他們談談,好歹讓他們幫幫忙了。
李宗仁不去廬山還不打緊,一去就瞧出了些異樣——什麼異樣呢?李宗仁發現,汪精衛也不過如此而已嘛,還不是連唐生智這樣的小弟都擺不平?大家想必覺得奇怪,唐生智不是跟汪精衛聯盟了嗎?怎麼汪精衛還擺不平他呢?這裏就得分析分析了。唐生智投靠汪精衛,目的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利用汪精衛的政治地位與老蔣分庭抗禮。而汪精衛呢,也不過是利用唐生智的軍隊和南京對峙。雙方的聯盟說白了就是互相利用。蔣介石在位之時,雙方合作還算有統一的目標,但是老蔣一下野,雙方這炮口就不知道該對準誰了,於是本就隱伏的矛盾便徹底爆發了。
唐生智本就是軍閥出身,把地盤看得比什麼都重,在他眼裏,什麼地位榮譽那都是虛的,隻有地盤是實在的,所以他所思所想所念也不過是東南的那塊地盤罷了。所以,對於合流,小唐是不樂意的,如此一來,東征就擱淺了,東南也就泡湯了。而汪精衛呢?汪精衛其實想要的很簡單,無非就是黨內的地位。此次合流,汪精衛本人自是寄予厚望,因為在黨內能跟汪精衛掰掰腕子的隻有胡漢民,但是胡漢民如今跟蔣介石穿一條褲子,蔣介石一下野,胡漢民也就一塊兒閃人了,所以一旦合流,汪精衛就成了國民黨黨魁的當然之選。因此,汪精衛和唐生智,雖說是合作關係,但現如今各打各的算盤,根本不是一條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