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過年的時候,最開心的就是孩子了。因為過年時孩子們不僅可以吃美食、穿新衣服、放鞭炮,而且更令人激動的是,還可以收到長輩給的壓歲錢。可以說,收壓歲錢是孩子們過年最盼望的事了。那麼,過年給孩子壓歲錢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這裏麵有一個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名叫“祟”的小妖怪,長得又黑又矮。它不僅長相醜陋,而且還是大人們的天敵,一提到它大人們就會恨之入骨。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個“祟”每到除夕之夜就會出來禍害孩子。等孩子呼呼大睡之後,它就用手在孩子的額頭上摸幾下,小孩被它摸過以後就會發高燒,說夢話。等高燒退去,原本一個聰明伶俐的小孩就變成了一個癡呆兒。所以全天下的大人都恨它恨得牙癢癢。
當時,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來得子,因此對孩子愛護有加。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這對老夫妻用紅線串了八枚銅錢逗孩子玩兒,孩子樂得咯咯直笑。夜越來越深,小孩有點困了,就把銅錢放在枕頭邊上睡著了。而他的爸爸媽媽卻不敢睡覺,他們點著燈坐在床頭上守護著孩子。可是這對老夫妻年紀大了,守到四更天時他們再也熬不住了。他們想:都這麼晚了,那個妖怪應該不會來傷害我們的孩子了吧。可是等他們夫妻倆剛一睡著,一陣陰森森的風吹過,小妖怪就閃進了屋子。然而,就在它要用手摸小孩額頭的時候,小孩枕邊突然射出一道金光。小妖怪害怕極了,尖叫著一溜煙逃跑了。被驚醒的夫妻倆看到安然無恙的孩子和枕邊那串救命的銅錢,心裏萬分慶幸。
很快,這件事就傳開了。大人們高興極了,他們紛紛效仿那對老夫妻,在除夕夜裏用紅線穿上銅錢送給孩子,這樣“祟”就不敢再來禍害孩子了,得到壓歲錢的小孩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過一歲。所以人們就把這種錢叫做“壓祟錢”,因為“祟”與“歲”發音相同,時間長了,“壓祟錢”就變成“壓歲錢”了。
【博聞館】
古代的壓歲錢
大年三十的晚上,大人都會給小孩壓歲錢。壓歲錢也叫“過年錢”,古代的壓歲錢一般是用紅線穿成的一百個銅錢,象征著長命百歲。而現在就是將紙幣裝在一個紅色紙包裏,所以壓歲錢也叫紅包。紅包的數目一定要取偶數,代表和諧、吉利。
最早的壓歲錢大約出現在漢代,那時也叫“壓勝錢”,是長得像錢幣的玩賞物品,不能用來買東西。這種壓歲錢的正麵一般刻有“萬歲千秋”“去殃除凶”等吉利話,在正反兩麵還畫有龍鳳、龜蛇和雙魚等吉祥圖案。
到了清代,壓歲錢就變成真正的錢了,因為這時的壓歲錢已經可以用於流通和交換了。大人通常將壓歲錢用紅紙包起來,因為紅色象征著紅火與幸福。紅紙包上印著“龍鳳呈祥”或十二生肖等金色圖案,而且還有“歲歲平安”等祝福語。因為古人認為送給小孩吉祥的祝福語,小孩在新的一年一定會行好運。那小孩拿壓歲錢幹什麼呢?他們主要用來買鞭炮,既驅邪,又玩得開心。
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給孩子的壓歲錢也越來越多,從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同時,壓歲錢的形式也悄悄發生了變化,如有用書和學習用品當壓歲錢的。而很多孩子也將壓歲錢用於購買學習用品。不過給孩子的壓歲錢數額太大也不是一個好現象,不僅容易讓孩子養成奢侈浪費的壞習慣,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會讓孩子產生攀比心理,不利於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