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譯者前言(1 / 1)

他是第一個向外界報道“西安事變”的外國記者,宋子文在電話裏親自為他提供消息;“西安事變”後,他到杭州采訪蔣介石和宋美齡夫婦,拿到了蔣介石的親口回憶;“濟南慘案”的時候他就在現場,逃過一劫後做出了翔實客觀的報道,向世人揭露日本人的罪行;“九一八事變”之前,他便通過內部渠道得知日本人會有行動,提前到東北采訪並發出預警;國民政府逮捕胡適後,他動員《紐約時報》發長篇社論譴責,並將其自費翻譯成各國文字,供各報社轉載,最終迫使國民政府將胡適釋放……

他剛到中國便得罪了國民政府,被宣傳部和外交部驅逐,但沒過多久卻成為中國政府最高層的座上賓,與蔣介石、宋美齡、宋子文等人交往甚密,孔祥熙、張作霖、張學良、李宗仁、梅蘭芳、胡適、顧維鈞等人都同他打過交道;日本軍政頭目對他頻繁拉攏,他們既需要他向外界傳遞消息,又痛恨他的報道;蘇聯人將他視為美國政府代表,借他傳話,認為他的作用堪比美國大使……這位看似無所不能的神通人物便是美國人哈雷特·阿班,當時《紐約時報》駐中國首席記者。他的這些奇特又珍貴的經曆,都被收錄在了這本《我的中國歲月》中。

阿班(1884-1955年)不是個循規蹈矩的人。他出生於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在斯坦福大學讀到三年級就輟學去報社做記者,做編輯,還寫過小說和劇本,為好萊塢電影做字幕。他厭惡按部就班的生活,一路折騰到四十多歲。1926年,他突然起意要去遠東做記者,就這樣來到了中國,並且一待就是十五年。

1926年至1940年,阿班在華的這十五年間,中國正經曆著前所有未有的巨變,北洋政府由盛轉衰,廣州革命風起雲湧,國民黨北伐獲勝,歐美勢力日漸萎靡,日本部隊兵臨城下,張學良易幟,各係軍閥混戰,“濟南慘案”、“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南京大屠殺……中國成為一個大舞台,苦難輪番上演,一連十餘年。

當時駐中國的外國媒體不少,影響力最大的要數《紐約時報》,它是西方輿論界的“老大哥”。此外,國際局勢錯綜複雜,這份報紙還擔負著外交上的職能,成為一些國家與美國政府打交道的渠道。阿班在中國十五年,除了第一年之外,後麵十四年都是在《紐約時報》供職,並且很快從駐地記者成為首席記者,管轄中國各地包括香港的記者站,一時大權在握,成為風雲人物。

一個不甘平凡、業務出眾的記者,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再加上一份影響力毋庸置疑的報紙,三者很難不發生反應。一篇篇浸透著現場氣息,甚至沾著血淚的報道發回美國,傳遍西方世界,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

1940年,為躲避日本人的報複,阿班被迫回國。四年之後,他將自己在華十五年的經曆寫成此書,向世人翔實地介紹中國。七十年後的今天,讓我們再次跟隨他的腳步,去了解那段驚心動魄的歲月。

本書在翻譯過程中,尤其是在人名方麵,對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民國采訪戰》多有參照,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