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國共合作抗日(1)(1 / 2)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扶植清朝廢帝溥儀,成立了偽滿洲國,東三省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此後,日軍采取步步緊逼的方針,向關內進侵。

1932年1月28日,日軍向上海發動進攻。中國軍隊在上海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同日軍血戰1個多月。國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一麵與日本簽訂《淞滬停戰協定》,一麵繼續集中兵力對中國工農紅軍進行“圍剿”。1933年1月,日軍攻占山海關,3月,侵占熱河省,繼而進犯古北口、喜峰口等長城關隘及河北省灤縣、察哈爾省多倫等地。駐守長城防線的國民黨軍和長城內外的義勇軍進行了4個多月的長城抗戰之後,國民政府與日本簽訂《塘沽協定》等條約,默認日本占領東北三省和熱河省的既成事實。1935年,日本得寸進尺,策動華北五省“聯合自治”,組織親日政權,企圖變華北為第二個偽滿洲國。國民政府步步妥協,華北危機日趨嚴重。

與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一邊抵抗、一邊交涉的態度相反,中國共產黨從“九一八”事變起就堅決主張抗日。

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號召全國人民“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並先後派遣楊靖宇、趙尚誌、趙一曼等幹部到東北,加強中共滿洲省委的力量,開展東北地區的抗日鬥爭。

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發表了依據共產國際七大精神,由王明起草,以中國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名義發表的《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鄭重要求國民黨當局停止內戰,集中一切國力抗日救國。宣言指出,當今我亡國滅種大禍迫在眉睫之時,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再一次向全體同胞呼籲:無論各黨派間在過去和現在有任何政見和利害的不同,無論各界同胞間有任何意見上或利益上的差異,無論各軍隊間過去和現在有任何敵對行動,大家都應當有“兄弟鬩牆,外禦其侮”的真誠覺悟。首先,大家都應當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人力、物力、財力、武力等)去為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而奮鬥。蘇維埃政府和共產黨再一次鄭重宣言:隻要國民黨軍隊停止進攻蘇區的行動,隻要任何部隊實行對日抗戰,不管過去和現在他們與紅軍之間有任何舊仇宿怨,不管他們與紅軍之間在對內問題上有任何分歧,紅軍不僅立刻對之停止敵對行為,而且願意與之親密攜手共同救國。可惜,當時的黨中央和紅軍正在長征途中與蔣介石軍隊苦戰,且由於電台被破壞,對於《八一宣言》的產生和發表並不知曉。

1935年嚴冬,北風呼嘯,雪花飛舞。在茫茫的蒙古沙漠上,一位騎著駱駝,身穿光板皮衣,貨筐裏裝滿小孩衣帽的商人,越過內蒙古邊境,一路風塵仆仆,抵達陝北。他就是張浩,原名林育英(林彪的哥哥),此次奉命從蘇聯回國傳達共產國際的指示精神。為了保密,他啟程回國前花半個月工夫,將共產國際七大主要文件的精神及《八一宣言》的基本內容都背了下來。此時,中央紅軍結束長征到達陝北,剛剛立足站穩。

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會議。會議根據張浩傳達的精神,製定了新的路線和策略,明確提出“建立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以及把國內戰爭同民族戰爭結合起來、準備直接對日作戰的力量和擴大紅軍的方針。會後,毛澤東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又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係統闡明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就是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去反對當前的主要敵人——日本帝國主義。

瓦窯堡會議後,為擴大抗日武裝和根據地,準備東出直接對日作戰,紅一方麵軍以“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鋒軍”的名義,於1936年2月中旬從陝北渡過黃河,進入山西,發起東征戰役。同時,為進一步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毛澤東、周恩來向國民黨上層領導人和軍隊將領發出大量信件,宣傳抗日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