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八路軍揮師抗日前線(2)(1 / 2)

楊、李兩人將部隊換裝的情況報告之後,羅主任又說:“你們是第一批過河的八路軍,要提高警惕,渡口兩岸都駐有國民黨的重兵。如果他們隻是一般的刁難,你們則要沉著、鎮定,忍著,爭取安全地渡過河去。如果他們背信棄義,有預謀地製造爭端,發生了意外事情,你們就要立刻向總部和師部報告。過了河以後,你們把隊伍拉往侯馬一帶,如果途中發生了意外事件,你們兩個團就要合起來,李天佑同誌負責軍事,楊成武同誌負責政治,共同應付突然情況,要盡量減少損失,把部隊帶到抗日前線。”

雖然國共兩黨已經實現了合作,但對於難以預料的不測事件,還是得保持必要的警惕。羅榮桓想得很細。

第二天一早,楊成武率部首先到達渡口。透過蒙蒙細雨,隻見黃河水由北而南,沉重地呼嘯著奔騰而去,河水渾濁,水勢浩大,浪頭上翻滾著一塊塊爛木板和一堆堆灰黃泡沫,河水發出震耳的吼叫,腳下的大壩也似在微微抖動。這裏相傳是大禹治水的地方,故得名禹門渡口。

楊成武四下望望,發現渡口設了嚴密的檢查站,河岸上築有不少掩體,大堤上有荷槍實彈的國民黨兵巡邏;泊船處的守衛們為了加強對渡船的警戒,扯起了一根根的鐵索。一個軍官模樣的人,頭戴雨帽,手上拿著個大紙夾子,在渡口處來回踱步。一打聽,原來他是國民黨政府派駐這裏的口岸檢查官。八路軍如果要從這裏過河,非得在他那個大紙夾子裏有番號才行。

可在第一一五師的編製序列裏,恰恰沒有楊成武獨立團的編製。增設這個團是中共中央的主張,未經國民政府的批準。為了避免麻煩,楊成武命令部隊全部到一個小樹林裏休息。

正在這時,六八六團的騎兵偵察哨上來了。楊成武迎上去問:“你們團離這裏還有幾裏路?”

“大概3裏,十幾分鍾就可開到。”“你快回去告訴你們團長,讓他把部隊先拉到小樹林裏與我們會合。”“是”偵察哨掉轉馬頭,很快消失在蒙蒙細雨中。

十幾分鍾後,團長李天佑和副團長楊勇率團趕到。

楊成武說:“老李,國民黨在渡口設有檢查站,檢查官是個上校。

如果要從這裏過河,非得他那個皮夾子裏有我們部隊的番號才行,否則,他是不會放行的。”“他娘的,抗日打鬼子還有這麼多麻煩,”李天佑罵了一句,“我這個團是有番號的,幹脆兩個團混在一起,一擁而上,先占了船再說。”“好主意,就這麼辦。”楊成武手一揮,“獨立團的聽令,立即插進六八六團隊列,速度快點兒!”李天佑折下一根樹枝,拔出匕首,邊走邊削,領著隊伍來到渡口。“請問貴軍番號。”那個檢查官問道。

“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團。”李天佑邊玩著匕首邊對檢查官說,“前線吃緊,小鬼子猖狂得很。

本團長奉上級命令日夜兼程往前線趕。閻長官恐怕急眼了,盼著咱們早點開上去。他娘的,下了幾天雨,這黃河都望不到邊了。”

“你們團有多少人?”檢查官問。“2000多人,大部隊馬上就開來了。”

李天佑將匕首插入鞘中,揮著樹枝說:“沒什麼問題的話,本部人馬立即渡河。”李天佑故意將“立即渡河”說得很重。身後的戰士一聽便高喊著“立即渡河,快上船”,一窩蜂擁上碼頭,將20多條大船全都占了。

麵對洶湧的人流和多出近一倍的人,這個檢查官什麼也沒說,也許他希望更多的部隊開往抗日前線吧!

第一二○師抗日誓師大會結束之後,賀龍、蕭克、關向應發布渡河命令“:明日起,分6天向韓城芝川鎮前進,由芝川鎮渡河,到侯馬待命。”

一二○師隨即分批渡過了黃河。

洛川會議結束的第二天,八路軍總部的朱德、彭德懷、任弼時,以及林彪、聶榮臻、徐向前、蕭克等人乘坐一輛卡車從洛川出發,奔赴八路軍雲陽總部。一車人說說笑笑,便到了中部縣(今黃陵縣)城。有人提議去看看黃帝。黃帝陵就在前麵那座鬱鬱蔥蔥的橋山上,它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共同矚目的地方。幾千年來,曆代王朝直到中華民國政府,在每年清明節,都要派出官員來掃墓、祭奠,以表示對先祖的虔誠和敬仰。眼下,八路軍就要上前線了,大家都有一顆“壯士一去不複還”的殺敵決心,因此,也就格外想去看看黃帝陵。

看過黃帝陵之後,一行人又乘車趕路。跑著、推著,那輛快要散架似的“鐵牛”終於在大雨中拋錨。朱德一行隻好頂著傾盆大雨徒步行軍,在8月30日下午到達雲陽八路軍總部。

9月6日,八路軍總部由朱德率領,從雲陽出發。隊伍除機關外,還有隨營學校的3個團和1個警衛總部安全的特務團。浩浩蕩蕩的勁旅,在秦川大地上疾進。

9月15日,八路軍總部到達韓城芝川鎮黃河渡口。木船在洶湧翻滾的波濤中前進。船工們的強健體魄,使朱德他們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當中蘊藏的無窮力量。依靠人民,堅持抗戰,一定能驅日寇出中國。

大船靠岸。朱德等人踏上了晉西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