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邙山敗北 (1)(1 / 2)

但李密肯定不這麼想,放倒了宇文化及後,他高高興興地趕赴洛陽,想和皇泰主履行“入朝輔政”的合同。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洛陽突然變天了。他和皇泰主楊侗簽訂的合同被他的老對手王世充無條件撕毀,並宣布作廢。

原來,在以元文都為首的文官群和瓦崗軍眉來眼去的時候,王世充卻氣急交加。他覺得如果李密真的入朝,必將對他十分不利。因為他和李密畢竟是戰場上的生死對頭。他一方麵大罵元文都等人是“刀筆吏”,預言他們將來“必為李密所擒”。另一方麵故意經常向自己的部下“妖魔化”李密,宣揚李密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魔頭,說東都軍多次和李密交戰,“沒其父兄子弟,前後已多,一旦為之下,吾屬無類矣!”

這招兒還真有點兒移花接木的味道,他想不露痕跡地激怒士兵,間接地告訴他們,那幫文官中了李密的迷魂計,將來李密一旦入朝,所有和他打過仗的人一個也別想活命!這是明擺著唯恐天下不亂的煽動,暗示軍士去找投降派的文官們鬧事。

元文都聽說這事後,十分恐慌,他和內史令盧楚等人謀劃,打算趁王世充入朝時,“伏甲誅之”。

然而文官的心理素質確實很差,參與此事的納言段達膽小怕事,他害怕假如事情不成功,反受連累。於是便派自己的女婿將盧楚等人的計劃告訴了王世充。

一場血流成河的政變又開始上演了。

七月十五日三更時分,王世充率兵襲擊通往內宮的含嘉門。元文都聽說發生變故,一邊安排軍隊抵抗,一邊跑到內宮皇泰主那裏尋求這個小老大的保護。但內宮的警衛怎能擋得住王世充的野戰軍?還沒等到天亮,王世充就打到了皇泰主所在的紫微宮。

無數的曆史事實表明,當一個臣下以武力進攻皇宮的時候,說明他已視皇帝為不存在。所以,這一次,皇帝的龍袍已經小到罩不住一個國公的腦袋。王世充在皇泰主的眼皮底下亂刀砍死了元文都。元文都臨死前淚眼婆娑地對皇泰主說:“臣今朝死,陛下夕及矣!”

皇泰主何嚐不知道,可是他能有什麼辦法呢?自此,洛陽複製粘貼了長安的“木偶模式”政體,楊氏的兩個孫輩前赴後繼地成了“傀儡雙胞胎”。如果再加上宇文化及控製的楊浩,楊家簡直成了一個專門生產傀儡的“連鎖公司”了。不得已,皇泰主任命王世充為左仆射、總督內外諸軍事,東都洛陽成了王世充的家天下,他以自己的哥哥王世惲為內史令,直接住在禁宮,其他所有的王氏子弟都統率兵馬,大小政事也“悉以其黨主之”。至於皇泰主楊侗,平時也就是清閑地“打打醬油”而已。

李密聽到王世充在洛陽奪權成功的消息時,已經行進到了離洛陽不遠的溫縣(今河南溫縣),得知城內事變後,他立即掉轉馬頭,回到金墉,繼續對東都實施包圍。

不知道李密第一次聽到這個“很霹靂”的消息時,有沒有驚訝或心痛得差點兒從馬背上摔下來。他出生入死地忙活了兩個月,結果發現自己成了個迷路的孩子,轉了一圈後,又傷痕累累地從終點回到了起點,而且那“點”還被宇文化及咬掉了下麵的一半,由“點”變“占”了。他一直夢想著占領洛陽,可是,就在勝利觸手可及的時候,王世充卻代表他實現了他的夢想。

問題已經開始變得複雜。先前,宇文化及咬了他的下麵;現在,看著瓦崗軍疲憊的麵容,曾多次被李密打得“帶薪休假”的王世充已經打定了主意,他要咬李密的上麵了,被兩人上下這麼一咬,李密就剩下一張光禿禿的“口”了。

在李密還沒有完全從和宇文化及這個重量級拳擊手的對陣中恢複元氣的時候,王世充這個精神飽滿的輕量級拳手向氣喘籲籲的大級別拳手李密發起了挑戰。

九月初,王世充率領兩萬多精銳士卒攻打李密,他首先屯軍在偃師通濟渠之南,並在通濟渠水上架設了三座橋梁。李密探知軍情後,命王伯當守衛金墉城,自己則帶領大量精兵到達偃師,駐紮在邙山,準備迎擊王世充的軍隊。

大戰前,李密組織召開了一次由各種不同級別的軍官參加的軍事擴大會議,討論商議攻打東都軍的戰術方案。會上,裴仁基提出了一個用“兩條腿走路”的作戰計劃。他分析說,王世充帶出了他的全部軍隊,洛陽必然空虛,瓦崗軍可以派出兩支軍隊,一支封住王世充軍隊的東進之路,限製他的迂回空間;另一支可以沿黃河西進,威逼東都。如果王世充回軍救援東都,瓦崗軍就按兵不動;隻要王世充攻擊瓦崗軍,另一路東都附近的軍隊就乘機進擊洛陽。

這真的是一個上乘的謀略,可以讓王世充首尾難顧,疲於奔命。而對於瓦崗軍來說,則是以逸待勞。

參加這次會議的還有一個後來對唐朝影響很大、全國人民都很熟悉的名人:魏征。魏征本來是武陽郡丞元寶藏的部下,元寶藏舉郡歸降李密後,魏征也就跟著成了李密手下的手下了。後來因寫得一手好文章,元寶藏手下的這塊“寶藏”被李密給挖到身邊當了秘書,李密任命魏征為元帥府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