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羊祜與陸抗(1 / 2)

司馬炎篡魏建晉後,眼前最迫切的事情就隻剩下消滅東吳,統一中國了。為此,他任命名將羊祜坐鎮荊州,主持滅吳大計。而所謂“英雄相生”,東吳此時也崛起了一位新的傑出領袖——陸抗。於是,晉吳兩國的成敗與命運,在羊祜與陸抗鬥智鬥勇又不乏溫情的對抗中上演開來。

平吳首功——羊祜

司馬炎篡魏建晉後,天下不臣者隻剩東吳一家。西晉泰始五年(269),司馬炎選定名將羊祜作為平吳主將,開始籌劃統一大計。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東費縣)人。別看他的姓氏奇特,但在當時卻是累世的名門大族,其父羊做過上黨太守,而他的外祖父更是東漢末年鼎鼎有名的大文學家蔡邕(蔡文姬之父)。出生在如此優越的家庭,羊祜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博聞強識,十分孝順懂事,長大後更是儀表堂堂,風度儒雅,尤其喜歡縱論古今人物,見解非凡。太原名士郭奕見之,稱讚他是“今日之顏子(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儒家之‘複聖’)”。

羊祜年輕時適值朝中曹氏與司馬氏明爭暗鬥,因此他屢次回避了朝廷的征辟。司馬昭掌權後,征召羊祜為中書侍郎。身在朝廷的羊祜持身正直,從不與周圍的士大夫們親親疏疏,因此很得司馬昭的欣賞和朝中有識之士的尊崇。之後他被累次提拔為相國從事中郎、中領軍,掌管朝廷機密要事和皇宮的守備,成為司馬氏倚重的要員之一。

司馬炎稱帝後立誌滅吳,滿朝文武中他挑中最為英明持重的羊祜,任命他都督荊州軍事,主抓滅吳之事。當時,荊州被晉吳一分為二,晉國占據襄陽、樊城等荊州北部地區,而東吳則擁有江陵、南郡等荊州南部區域。荊州是晉吳兩國邊境相接最長的區域,因此荊州的歸屬是決定滅吳成敗的關鍵。

羊祜到達荊州後,發現晉軍的荊州戰備很不充分,不僅軍糧匱乏,而且與當地百姓關係很差。羊祜於是精心經營荊州,他將負責戍衛的兵士裁撤一半,用來開辟出八百餘頃屯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很快就解決了糧草的問題,軍中存糧從先前的不足百日之糧發展到可供十年之用;他還安撫百姓,懷來遠人,對居住在荊州的東吳居民開誠布公,對想回東吳的百姓也任其去留。如此一來,晉軍在東吳百姓之中的口碑越來越好,加之東吳皇帝孫皓殘暴不仁,江漢一帶的東吳百姓前來投靠者不絕於路。

江東屏障——陸抗

晉國由名將羊祜領軍,滅吳箭在弦上;而已是日薄西山的東吳又如何應對呢?所謂末世出賢良,幸運的東吳又湧現出一位救世的少帥,他就是陸遜的兒子——陸抗。

陸抗,字幼節,是名將陸遜的次子,孫策的外孫。陸遜因正義直言,被晚年昏庸的孫權遣使責罵,憂憤而死。陸抗以二十歲的年紀接過父親的兵馬,封建武校尉。陸抗繼承了父親正直的品格和出眾的才能,孫權曾以他人誣告陸遜的二十條罪狀質問陸抗,陸抗讓孫權遣散眾人,然後無所回避地逐條回應,為父辯駁,為父親洗刷了冤情。孫權聽後非常慚愧,他哭著對陸抗說:“我之前聽信讒言,辜負了你父親的拳拳大義。咱們剛才答問的所有記錄一律焚毀,我不能讓人知道我做過如此錯事。”

陸抗有著出色的領兵才幹,治軍嚴整,深得將士擁戴。他曾與當時名噪朝野的諸葛恪互換防區,臨行他令軍士修繕城圍,打掃房舍,等到諸葛恪到來,軍營儼然如新;而諸葛恪的柴桑防區則頗為毀壞,這讓諸葛恪也深感慚愧。而後,陸抗陸續做過奮威將軍、征北將軍、鎮軍將軍等職,參與了東吳大小戰事。孫皓即位,加封陸抗為鎮軍大將軍,領益州牧,都督荊州各地軍事,成為東吳抗晉的第一道屏障。

陸抗西陵大捷

晉國羊祜、吳國陸抗——兩位時代造就的名將在荊州相遇,一場場激烈而又不失風範的對抗就此展開。晉吳兩國的交手,實質上就是羊祜與陸抗二人的鬥智與鬥勇。

羊祜與陸抗的第一次正麵交鋒發生在西陵之戰中。西晉泰始八年(272),吳主孫皓派人召西陵都督步闡入京覲見。由於孫皓殘暴成性,之前很多被召入京的官員都遭遇不幸,所以步闡非常害怕自己也是有去無回。於是,思前想後的他決定鋌而走險,舉西陵全城投降晉國,並將兩個侄子送到晉國當人質。晉武帝司馬炎聞之大喜,即刻冊封步闡為衛將軍、宜都公,並派軍隊接應步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