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66年8月23日,北京市成賢街孔廟裏,以老舍為首的上百位中國作家受到批鬥。成千上萬冊古今中外各類書籍被當眾焚燒,無數失去理智的人圍觀呐喊。從此以後,在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以“破四舊”為名義的文化破壞活動。大量的文化古跡、人文景觀被毀於錘子、鏟子、炸藥、愚昧和狂熱的下麵。曆史上這樣的行為很多,但沒有一次像這樣集中、瘋狂和血腥。
山西魏榆城,雖然山高皇帝遠,仍然沒有逃脫這次活動的影響。可是,與許多地方不一樣的是,為了這次他們盲目參與的瘋狂,整個城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一開始誰也沒有想到,或者說誰也想不到會有這樣的殘酷!
1968年,農曆己酉年,夏末秋初。
南城牆下,數百名漢子赤著上身正在勞動。根據縣革委會下達的命令,他們要拆除縣城僅存的一段城牆。一個漢子胳膊上纏著紅袖標,結實的胸肌上用別針別著一枚毛澤東頭像。他是本次”破四舊、拆城牆、迎接新空氣”活動領導辦公室的主任王鐵根。他在工地上來回逡巡,看到哪裏需要幫助就跑過去指揮,看到誰偷懶就大聲喝斥著,不時喊幾句口號鼓舞大家的士氣。或許破壞是人類天生的本性吧,當初不知道耗費多少精力才壘起的城牆,現在已經被蕩平無遺了,隻剩下城門洞內的“甕城”還沒有拆除。
去過平遙的朋友們或許能理解“甕城”的含義,“甕城”顧名思義就是好象甕一樣格局的城牆。這是晉中各縣城城牆與北京、西安等地城牆的區別之處。由城門洞進入後並不能立刻進入城中,而要在這“甕”中轉一個彎才可進入城內。所以城牆的南門在外麵的門卻是朝東開的,這是我們山西古老的祖先一點點狡獪智慧。相比起簡單的城牆而言,安全性更高。即使敵人由城門攻入,還有另外一道城門為防,同時敵人身處甕中,正所謂甕中捉王八——跑不了。上千年來,甕城已經不知吞沒了多少生命,有多少人的鮮血曾經濕潤過這片土地。據《魏榆縣誌》記載:每次敵人攻入甕城,立刻“瀝沸油於頂”,然後敵人“首衝於前者立焦、皮剝肉脫;隨其後者懼而退”。等敵人退後,因為來不及清掃戰場,“即拋火焚屍,穢氣衝天,煙飄百裏,數日方絕。”
因為甕城是整個城市最後一道防線,所以當初在建造的時候,不僅打了深厚的地基,而且磚與磚之間的砂漿,全部添加了糯米湯和雞蛋清。鑄造的如同鐵桶一般。整整一個上午過去了,也隻把城頭上的一點浮磚拆下來。看到這種情況,王鐵根不僅皺了皺眉頭,但他立刻想到了辦法,礦工出身的他轉身命令身邊的人:“去,到指揮部去搞一點炸藥來!”
王鐵根繞甕城轉了一圈,在他挑選的地方畫上白圈。王鐵根親自上陣揮錘,另一個人把住釺子,開始砸炮眼。其餘人也紛紛組合,開始在畫圈的地方鑿眼。等到炸藥運過來的時候,炮眼已經全部鑿好了,王鐵根滿意地查看了一遍,把手一揮說:“吃飯,吃完飯咱就把這四舊全給它削平了。”
他卻不知道,這是他在世上吃的最後一頓飯!
吃過中午飯,王鐵根帶領人馬又衝到工地上。他仔仔細細地在每一個炮眼中填炸藥、塞雷管、連引線。等到一切就緒以後,他和工人全部後撤到安全距離之外,找好掩體,然後引爆了雷管。
隆隆的爆炸聲後,煙霧彌漫,空氣中滿是嗆人的塵埃。王鐵根從掩體後探出頭來,原來孤獨但雄偉的甕城已經被炸的支離破碎,不時還有一塊塊牆體坍塌下來。王鐵根激動地喊道:“毛主席教導我們說,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爭取勝利!同誌們,加油幹啊!”人群發出一聲哄響,象雜亂的羊群一樣就衝上了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