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安定
貞觀之初,全國上下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君民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
到了貞觀八九年間,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人們晚上睡覺的時候用不著鎖門,走在路上見到別人丟的東西也不撿起來據為己有。全國上下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升平景象。
貞觀四年(630年),全國被判為死刑的人僅有二十九個。到了貞觀六年,死囚共三百九十人。年末的時候,唐太宗都會親自來到監獄巡視,準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第二年秋天再回來受刑(古時秋天行刑)。到了第二年九月,三百九十個囚犯全都回來領刑,沒有一個人逃亡。
唐太宗見到這種情況也為之感動,將這三百九十人全部赦免了。這件事情不僅在當時,而且在後代,無論是小說還是戲劇中,都被人們廣為傳頌。那時的中國政治清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非常少,國人心中沒有多少怨氣。百姓們豐衣足食,心平氣和地過日子,不會為了生存鋌而走險,因此犯罪事件也就少之又少了。
(二)政治清明
貞觀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令人驕傲的時期,因為此時政治清明,幾乎沒有貪官汙吏,這也是李世民最值得稱道的政績。在李世民統治下的中國,皇帝率先作為榜樣,大臣們一心為公,官員們各安本分,濫用職權和貪汙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曆史上的最低點。那個時代,在人們的心目中,貪官汙吏是最可恥的,官員們大都能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事業上,克己奉公、盡職盡責的良好風氣在官場上廣為盛行。更為可貴的是:
李世民也能夠率先垂範,嚴於律己,為群臣百官作一個良好的榜樣。一方麵,統治者精明自律,官吏貪汙的動機很小;另一方麵,社會的大風氣非常清明,貪官汙吏難以找到藏身之地。
貞觀時期,貪汙腐敗現象十分罕見。大臣官員們都能清廉自守,甚至過著十分清貧的生活,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對國家盡心盡責,為人忠貞正直、體恤百姓,留下了很多傳誦千古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在當時令人稱道,就是在今天聽來也十分讓人感動。岑文本是中書省的副長官,後來當了中書令。雖然做了高官,但是他家裏的房子又小又濕。有人勸他說:“你應該為自己打算打算,置備點家產吧!”他卻回答說:“現在我身居要職,整天忙於處理政事,生怕有一點紕漏,哪裏有工夫置備家產呢?”
(三)國界開放
從“貞觀之治”開始,唐代同亞非各國的文化交流有了巨大的發展。貞觀時期,中外使節的交往頻繁,各國與唐朝經濟聯係加強,文化藝術的交流也隨之增多,唐帝國逐漸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文明強盛的國家,首都長安也成了世界級的大都會。那時唐朝神奇的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國仁人誌士的目光,貞觀時期就有很多移民、僑民來唐定居,各國使臣、權貴、留學生、商人、僧侶、樂工、畫師和舞蹈家聚居長安,彼此交往,為亞洲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長安也開始從唐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逐漸發展成為中外文化交流最重要的都市。貞觀五年(631年),東突厥平定後,遷居長安的突厥人已經將近萬家,以後西突厥和中亞各族人民都有成批遷居長安的。波斯人在長安經商致富,印度人在長安宣傳佛教,整個長安熱鬧非凡。
唐朝以高度的自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成為中國曆史上少有的開放王朝。
外國人入境和中國人出境並沒有太嚴格的限製,既不擔心中國人出去後數典忘祖,也不擔心外國人進來後喧賓奪主,更不擔心外來文化把自己淹沒。貞觀時期的國民素質也非常高,對外國僑民既不歧視也不奉迎。外國人在中國就像在自己家裏一樣,享有和中國人一樣的公民權利,不但可以發財致富,還可以從政當官。來自阿拉伯和日本的僑民就有不少在中國擔任官職的,有的還擔任部長級高級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