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輔國與張皇後狼狽為奸,是為了各自的利益。唐肅宗病危時,兩人為了獨攬大權,再也不能和平相處了。李輔國支持太子李豫登基,而張皇後素與太子有隙,暗中策劃要讓聽話的越王李係繼位,以便將來插手政局。張皇後密謀殺死太子時,其陰謀被李輔國的同黨探知。李輔國首先將太子保護起來,然後衝進皇宮,捕獲越王及其支持者百餘人。張皇後聞變,慌忙逃入唐肅宗的寢宮,也被李輔國捕獲。唐肅宗因受驚嚇,於當天死去。李輔國趁宮中混亂之際,將張皇後、越王等人一並斬首。太子李豫在李輔國的擁戴下即位,是為唐代宗。
唐代宗登基後,念李輔國擁立之功,冊封李輔國為司空兼中書令。李輔國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做了宰相。
李輔國氣焰更加囂張,竟對唐代宗說:“大家但內裏坐,外事聽老奴處置。”唐朝宮中稱皇帝為“大家”。李輔國這樣說,實際上是讓唐代宗把軍國大政全托付給他。唐代宗不願意做傀儡,但由於李輔國掌握軍權,唐代宗隻得忍氣吞聲,暗中尋找機會收回政權。
程元振是個極有心計的宦官,對唐代宗也有擁立之功,但處處受到李輔國的壓製,因而有鏟除李輔國之心。他見唐代宗要除掉李輔國,便不斷向唐代宗揭發其罪狀。
唐代宗在程元振的幫助下,陸續解除了李輔國的一些職務,最終把他逐出朝廷。
不久,有個身份不明的刺客在夜間闖進李宅,殺了李輔國,並將他的頭顱扔到糞坑裏。
李輔國落得這樣的下場,臣民無不拍手稱快。
張承業
張承業,字繼元,本姓康,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年)生於同州(今陝西大荔)。唐朝末年入宮當了宦官,因忠厚多才,被中常侍張泰收為養子,因此更名張承業。
唐末,天下大亂,張承業受命往返於朝廷和李克用軍中。時間一長,李克用發現張承業和一般宦官不同,識大體,還懂謀略,因而對他非常賞識,將他留在了軍中。
黃巢起義軍叛徒朱溫投降唐朝後,為了孤立唐昭宗,在宰相崔胤的配合下,在長安大殺宦官。為了斬草除根,朱溫又逼唐昭宗的降詔讓各地節度使殺盡所在地的宦官。李克用接到詔書後,馬上將張承業藏進廟裏,然後殺了一個死囚犯冒充張承業。
朱溫滅唐後,李克用讓張承業出來擔任軍職。張承業為了恢複唐朝,對支持唐昭宗的李克用忠心不二,把複興唐朝的希望寄托在李克用及其兒子李存勖的身上,為李克用和李存勖討伐朱溫的戰爭做了大量工作。他在後方主持軍政,管理庶務,給前線輸送糧草,鼓勵百姓農耕,立下了大功。
李克用臨死前,拉著張承業的手托付後事說:“我兒李存勖還小,沒有什麼經驗,而群臣又驕橫難製,我死之後,一切就全靠你了。”張承業奉李克用遺命立李存勖為晉王,在平定內亂過程中為他出謀劃策,保住了李存勖的統治地位。
李存勖繼任晉王時年僅二十四歲,李克用剛去世,政事無人管理,張承業對李存勖說:“盡孝不應該放棄家業,大王要節哀主政。大王之孝不同於百姓之孝,現在新舊王位交接之時,狡猾凶頑之徒在窺視你的王位,梁軍想趁我服喪期間瘋狂入侵。大王現在如果不節哀治國,領兵退敵,那不但長了敵人的威風,恐怕內部也會出大亂子,到時就難以收拾了。大王不要辜負先王的期望,帶孝掌兵,保家衛國,這才是真正的大孝!”張承業的話說中了要害,鼓舞了李存勖。
張承業一直感激李克用對他的救命之恩,竭盡全力輔佐李存勖。李存勖得到魏博後,將大本營移到了河北,和梁軍在黃河兩岸展開了長達十年的鏖戰。在這期間,李存勖將太原的一切軍政事務全交給了張承業。張承業勤勤懇懇,鞠躬盡瘁,招兵買馬,支援前線,招撫流民,發展生產,征集糧草,充實軍用。張承業將河東後方治理得井井有條,讓李存勖沒有後顧之憂,終於滅了朱溫建立的後梁。為此,史書讚揚說:“成是霸業者,承業之忠力也。”
滅梁後,李存勖在眾將勸進下想要稱帝。張承業輔佐李存勖是為了滅掉後梁,複興唐朝。見李存勖要稱帝,他顧不得身體有病,讓人抬著去勸李存勖說:“大王父子血戰三十餘年,本是為國複仇,再興唐室。凡事要量力而行,不可聽信他人的遊說。”
張承業苦勸半天,李存勖也聽不進去,因為帝位的誘惑力太大了。張承業慟哭不止,對李存勖說:“諸侯血戰是為了李唐王朝,而現在我王自取之,誤老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