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忠宦和奸宦(3)(2 / 3)

熊廷弼有膽有識,擅長攻守,衛國有功,他的死令時人大呼冤枉。

國家痛失幹將,遼東戰局陷於嚴重危機。幸有文武全才的袁崇煥堅守寧遠,努爾哈赤才未能衝進關來。

崇禎皇帝繼位後,大力清除閹黨,於天啟七年(1627年)十一月初一降旨,勒令魏忠賢到鳳陽去看守皇陵,家產全部充公。魏忠賢出京後,自知罪大惡極,必死無疑,遂於十一月初六自縊於阜城縣南關。在其自縊後,崇禎皇帝又下令磔其屍於河間。與此同時,客氏也被笞死了。

寇連材

清同治七年(1868年),寇連材生於直隸昌平州南七家村(今北京昌平區七家鎮南七家村),幼時讀過幾年書,為人極其耿直。

寇連材長到15歲時,是遠近聞名的美少年。入宮前結過婚,妻子生了3個孩子。由於家中添人進口,生活越來越貧困。不久,父親寇士通因為田界糾紛與地主打官司,結果丟了家裏賴以糊口的土地。父親含恨死去後,寇連材無法維持生計,隻好跑到北京去尋出路。經宮中太監介紹,寇連材閹割後進了宮,當了一名太監。

由於長得極美,嘴甜手勤,寇連材很快得到了慈禧太後的寵愛,進了梳頭房,專門負責給慈禧太後梳頭。他聰明能幹,做事細心謹慎,不久又升為會計房太監。到了第三年,寇連材已升為奏事房太監,被慈禧太後視為心腹。

這時,恰逢光緒皇帝親政。光緒皇帝名義上是清朝皇帝,實際上處處受慈禧太後的控製,成了名副其實的傀儡。慈禧太後對寇連材極為信任,派他去伺候光緒皇帝,實際上是叫他監視光緒皇帝的一舉一動,以便隨時稟報。

寇連材從小就有正義感,對慈禧太後大權獨攬,賣國求榮的可恥行為十分不滿。他同情光緒皇帝的不幸處境,支持光緒皇帝變法圖強的救國行動。因此,他不僅沒把光緒皇帝的言行密報給慈禧太後,反而常將慈禧太後胡作非為的事告訴光緒皇帝。

後來,慈禧太後因離不開寇連材,又調他回身邊當差。每當看到慈禧太後的種種醜惡行徑時,寇連材總是忍不住上前勸諫,結果卻遭到慈禧太後的嗬斥,但也並未將他治罪。這在別的太監身上,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連連敗績,慈禧太後卑躬屈膝,竟讓李鴻章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使中國的主權進一步落到了日本侵略者手裏。以慈禧為首的頑固保守派不肯刷新政治,一味地搜刮民脂民膏,還向外國借債,以交付賠款為名來供個人享樂,置人民於水火之中。這使寇連材憂心如焚,整日皺著眉,人們都以為他得了神經病。

寇連材關心民族的危亡,強烈的愛國心驅使著他下決心以死向慈禧太後進諫。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的一天早晨,寇連材跪在慈禧床前痛哭流涕。正在夢鄉中的慈禧太後被哭聲驚醒,不禁怒容滿麵,厲聲喝問:“哭的是哪門子的喪?”寇連材揮淚回答:“國家已如此危急,老佛爺即使不替祖宗打算,也該為自己想想,怎麼還忍心玩樂,不勵精圖治呢?” 慈禧太後以為他是在胡言亂語,一頓臭罵,將他趕了出去。

口諫不成,寇連材決定書諫。他請了5天假回鄉,與親人訣別,並拿出一本記事冊交給小弟弟保存。回宮後,他把平時的積蓄分給了小太監。

二月十五日,寇連材將寫好的奏折交給慈禧太後。這個奏折共有10條內容:請太後不要攬權,歸政於光緒;不要修圓明園;不要幽禁光緒;要顧及京師特大水災,立即停止擅自動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贖回被日本占領的台灣,寧可賠款,不可割地;不宜罷免忠直之臣而專用阿諛奉承之人;皇帝沒有後嗣,請擇天下賢人立為皇太子,等等。這些內容條條切中時弊,充滿憂國憂民之情,都是當時許多人想說而不敢說的話。

慈禧太後看過奏折,立即暴跳如雷,連聲地喊:“把寇連材抓起來!”

慈禧太後懷疑奏折是寇連材受別人指使寫的,寇連材說:“是我自己寫的,與別人無關。”慈禧太後仍然不相信,叫他口述一遍。寇連材口述時,從頭至尾一字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