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得不到安定,但是他們終於生存下來了,並且在不斷地壯大。當曆史的齒輪定格在中國秦朝時,他們已經繁衍成一個龐大的民族——匈奴。
匈奴,意義為“天帝之子”。雖然他們的先人曾是亡國之徒,但他們堅信過去的恥辱會得到洗雪。他們不斷地積蓄著實力,等待著重造新家園的那一天。
一個隨著畜牧隨時遊蕩的民族,能夠有多大的實力呢?其實,與其說這個民族有實力,不如說這個民族有野性。
荒漠和草原生活,使這個民族深入了解了狼這種動物。他們飼養的牲畜,經常受到狼群的侵襲。在與狼不斷周旋的過程中,他們開始敬重狼,甚至將狼當做自己的圖騰。
他們在大草原上養精蓄銳,隨時準備向地大物博的中原進犯。
他們為什麼如此野心勃勃呢?
幹旱時節,草原枯萎,畜牧難收,匈奴民族麵臨著滅絕的危機。誰又曾同情、救助過他們?難道隻因為他們是一個狼性民族,便要受到唾棄嗎?
狼雖殘忍,不過是出於饑餓的需求。人們隻知道可憐羊,難道就忍心看著狼被餓死嗎?
人心憐羊,問誰飼狼?當這個狼民族麵臨生存危機的時候,隻得暴發出殘忍的野性,不擇手段去獲取生存必備的資源。
西北疆界,滾滾狼煙向中原發出了警報——浩浩蕩蕩的狼民族來了。
匈奴開始向中原進犯。
公元前3世紀,中國處於七雄爭霸的局麵。此時的匈奴,進入了鐵器時代,擁有了強大的軍事實力。由於經常畜牧,匈奴人練就了強悍的騎術,而匈奴軍隊則以鐵騎為主。
縱馬馳疆,勢如強弩,堅不可摧,所向披靡,這就是匈奴鐵騎的士氣。
匈奴將矛頭指向了盡在眼前的燕、趙兩國,一路燒殺搶掠,原始野性散發出殘忍的味道。
然而,燕趙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中原軍士豈是無能之輩?匈奴鐵騎被趙國將軍李牧一擊而潰。
失敗,並沒有擊碎匈奴的野心。舔舐好身上的傷口,他們又卷土重來,一度讓戰火紛飛的七國陷於恐慌中。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匈奴依舊對中原虎視眈眈,隨時準備蓄勢待發,進犯中原。
秦始皇,一代暴君。麵對氣焰囂張的匈奴,他決定以暴製暴。於是,他一聲令下:築長城,拒匈奴,並派遣大將蒙恬率領30萬大軍橫掃匈奴部落。
匈奴徹底敗了,這個狼民族全然失去了狼的傲氣,仿佛一條夾著尾巴的狗,狼狽地逃回老窩。
然而,狼是不肯輕易認輸的,一旦實力漸長,就會重新振發野心,向獵物發動更猛烈的攻擊。
秦末漢初,匈奴終於恢複了元氣,肆虐地掠奪漢朝北部邊郡的人口、牲畜和財物。
漢高祖劉邦大怒,親自率領三十多萬大軍征討匈奴。
古代作戰,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劉邦的漢軍雖氣貫長虹,卻很無奈地被寒冬的冰雪阻斷了行程。此時的匈奴,已然不是遊蕩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而是一個具備優良的政治體係和軍事機構的帝國。
四十萬匈奴精銳騎兵,在匈奴最高首領冒頓單於的指揮下,把劉邦大軍包圍在了白登山。
整整七天七夜,劉邦大軍內外不能相互救助,軍糧短缺,人心晃動。
劉邦陷入了窮途末路的境地,最後隻得采取下策,用重金收買了冒頓的一名愛妾。冒頓的這位愛妾在冒頓麵前為劉邦說情,冒頓這才解除了包圍圈的一角,劉邦乘機率軍成功突圍。
此次失利後,劉邦對匈奴一直心有餘悸,便采取懷柔政策,與匈奴帝國結為兄弟,實行和親。
“和親”政策一直沿用了六七十年,直到漢武帝劉徹當政,漢朝終於對匈奴發動了征伐。
漢武帝接連對匈奴發動了三次大規模戰役,致使匈奴元氣大傷。這一時期,匈奴陷入了內亂,在短短的幾十年中,一連換了七位單於,而漢王朝則一直處於漢武帝的統治下。
漢朝大軍在軍事天才衛青和霍去病的統帥下,對匈奴帝國造成了致命打擊,使之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
此後,南匈奴好比是一條被馴化的狼,沒有了張揚的野心,與漢朝始終保持著良好關係,互不侵擾。而北匈奴依然如一條桀驁不馴的野狼,狼民族的特性在北匈奴發揮得淋漓盡致。
匈奴帝國遭遇了分裂之災,而漢王朝也出現了動亂。時至漢平帝劉衍駕崩,一代梟雄王莽叛國竄亂,立孺子嬰劉嬰為皇太子,不久後又廢除劉嬰,建立新朝,自封為帝。至此,由漢高祖劉邦一手打下的西漢王朝滅亡了。
但是,王莽在皇位上沒坐多久,就葬送在漢室後裔劉秀手中。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史稱光武帝。劉秀在位三十四年,始終勵精圖治,讓東漢百廢俱興。劉秀駕崩後,漢明帝劉莊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