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世界名城歐洲篇(2)(3 / 3)

15世紀中期莫斯科已成為統一的俄羅斯國家的都城,一直到18世紀初。1712年彼得大帝遷都聖彼得堡,但莫斯科仍是俄羅斯最大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仍發揮著俄國第二都城的作用。

1917年十月革命期間,莫斯科緊隨彼得格勒之後,也舉行了武裝起義,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蘇維埃政府於1918年3月從彼得格勒(後改名聖彼得堡)遷到莫斯科,1922年12月莫斯科正式成為蘇聯首都,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即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首都。

1960年,政府附近一些城鎮納入城市範圍,組成大莫斯科區。1987年,莫斯科市政當局將每年9月的第一個雙休日定為城慶日,舉行各類城慶活動。1991年12月21日蘇聯解體,莫斯科成為俄羅斯聯邦的首都。

全市共分八個區,高爾基大街是全市的主要幹道,也是最繁華的大街。列寧大街寬50多米,加裏寧大街是全市最現代化的大街。市區內花園、街心花園、文化休息公園、綠化園林帶比比皆是。

克裏姆林宮是俄國曆代沙皇的宮殿,氣勢雄偉,舉世聞名,原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大會和原蘇聯共產黨代表大會都在克裏姆林宮舉行。克裏姆林宮城堡內有精美的教堂、宮殿、鍾塔、塔樓,建築氣勢雄偉,舉世聞名。在克裏姆林宮的中心教堂廣場,有巍峨壯觀的聖母升天大教堂,有凝重端裝的報喜教堂,有容納彼得大帝以前莫斯科曆代帝王墓地的天使大教堂。

克裏姆林宮整體呈不等邊三角形。麵積27.5萬平方米,周長2千米多。始建於1156年,原為蘇茲達裏大公爵尤裏·多爾哥魯基的莊園,有木造小城堡,稱“捷吉涅茨”。1367年在城堡原址上修建白石牆,隨後又在城牆周圍建造塔樓。幾經修繕擴建,20座塔樓參差錯落地分布在三角形宮牆的三邊。1935年在斯巴斯克塔、尼古拉塔、特羅伊茨克塔、鮑羅維茨塔和沃多夫塔等塔樓各裝有大小不一的五角星,以紅水晶石和金屬框鑲製而成,內置5000瓦功率照明燈,紅光閃閃,晝夜遙遙可見。

克裏姆林宮東側是著名的紅場,是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著名廣場,位於莫斯科市中心,西南與克裏姆林宮相毗連。原是前蘇聯重要節日舉行群眾集會和閱兵的地方。辟於十五世紀末,十七世紀後半期取今名。平麵長方形,麵積約4公頃。西側是克裏姆林宮,北麵為國立曆史博物館,東側為百貨大樓,南部為瓦西裏布拉仁教堂。臨莫斯科河。列寧陵墓位於靠宮牆一麵的中部。墓上為檢閱台,兩旁為觀禮台。

紅場國際知名度遠遠大於天安門廣場,可是卻沒有想象中那麼大,麵積9.1萬平方米,大約隻有天安門廣場的1/5。地麵很獨特全部由條石鋪成,顯得古老而神聖。紅場是莫斯科曆史的見證,也是莫斯科人的驕傲。

紅場的地麵很獨特,全部由條石鋪成,在紅場的西側是列寧墓和克裏姆林宮的紅牆及三座高塔,在列寧墓與克裏姆林宮紅牆之間,有12塊墓碑,包括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捷爾任斯基等前蘇聯政治家的墓碑。紅場南邊是莫斯科最經典象征的瓦西裏大教堂;北側是國家曆史博物館,建於1873年,也是莫斯科的標誌性建築。附近還有為紀念二戰勝利50周年而建造的二戰英雄朱可夫元帥的雕像,以及無名烈士墓。大部分國家機關和主要飯店、商店、劇場、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以及原經互會總部均建在此。園林路環和環城鐵路之間多工廠、火車站和貨場。

名城故事

走進莫斯科,能夠深刻地感受到俄羅斯的綠色。在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之間,在並不緊密相連的城市小區之間,全是樹林。而且,相當多的地段是原始森林。鬱鬱蔥蔥、遮天蔽日的城市森林,像一位胸懷博大的母親,把城鎮街道全都擁抱在自己寬闊的懷抱中。莫斯科——龐大的國際都市,就是這樣一個綠色之都。

莫斯科是世界上綠化最好的城市之一,被稱為“綠色首都”,每人平均擁有綠地30多平方米,綠化麵積占全市麵積的40%,有11個自然森林,98座公園,占地約2000公頃。市區還有700多座街心花園,占地約1256公頃

莫斯科氣溫較低,以前因為樹木很少,自1928年就被稱為“沙漠城市”。開始進行大規模綠化,建立了從市中心向郊外輻射的八條綠色林帶。市內有很多大小公園和街心花園,在市郊建立了11個自然森林區,過去曾一度絕跡的野鹿已繁殖到幾萬頭。如今市區綠地麵積已占總麵積的40%,平均每個莫斯科人擁有綠地44平方米。生態環境的改善,美化了市容,調節了氣候,使莫斯科摘掉了“沙漠城市”的帽子,成為全世界羨慕的“綠色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