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世界名城歐洲篇(8)(2 / 3)

薩拉熱窩——巴爾幹半島的“漩渦”

城市名片

國別: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

位置:薩瓦河支流博斯納河上遊附近

地位:首府

年代:建於1263年

名城掠影

世界知名的薩拉熱窩古城已有700多年的曆史。現在保留下來的古城主要是從15世紀開始修建的,分為新城和老城兩部分。

老城區建於1465年,城中心是座方石鋪地的古老廣場,麵積有數千平方米左右。廣場中間有座東方式的古銅亭。一條條用鵝卵石鋪成又窄又短的街道由廣場通向四麵八方,街道兩側建有伊斯蘭式的手工作坊和商店。店內有各種各樣的銅製器皿、金銀首飾和革製品。老城區還有東方式的餐館、咖啡館及清真寺、古老的鍾樓等建築。

新城區主要是20世紀70~80年代以來建成的。這裏有高大的歐洲式建築,漂亮的街道,優美的街心公園和繁華的商業區。

薩拉熱窩的著名建築還有胡斯雷斯貝格清真寺,波斯尼亞青年博物館,也都反映了這座不屈城市的光輝曆史。

“薩拉熱”一詞的意思是“蘇丹總督的宮殿”。1465年,蘇丹的使者先建造了自己的官邸,然後修建了一座清真寺、一個公共浴池、一座橋梁、一項水利工程、一家客店和一個貿易區,這些都成為以後城市的中心。一個世紀後,一位行政官在這座城市又建造了圖書館、室內市場、宗教學校、寺院以及一個供窮苦市民和遊人免費進餐的公共食堂。16世紀的薩拉熱窩達到空前繁榮,穆斯林、猶太人、東正教徒和信奉天主教的斯拉夫人共同生活在這裏。1878年,奧匈帝國占領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薩拉熱窩成為奧匈帝國波斯尼亞首府。新統治者匆忙建造起政府大樓、軍事營房、法院、監獄及商業街道,還修建了鐵路,引進了電燈和電車,增設了劇院、博物館、公園和旅館,並在米利亞河上架起幾座橋梁,其中一座名為“拉丁橋”。這一時期,薩拉熱窩由老城向寬闊的平原地帶發展,沿河流形成漏鬥形狀。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到薩拉熱窩檢閱軍事演習後回城途中,在拉丁橋上被塞爾維亞愛國者、中學生普林西普開槍擊斃,這就是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一個月後,奧匈帝國派出軍隊懲罰塞爾維亞,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為紀念刺死斐迪南的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普林西普,拉丁橋後改名為普林西普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斯拉夫軍民在薩拉熱窩同德國法西斯軍隊展開激戰。為緬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保衛薩拉熱窩而犧牲的烈士們,在市內建有一座烈士紀念碑和英雄瓦爾特的半身塑像。

在戰後的40多年裏,薩拉熱窩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口從8萬增加到38萬,成群的鋼筋混凝土高層公寓相繼建成。在高樓大廈之間的空地上,有兒童樂園和街頭公園。城市的規模擴大,從山穀向山上發展。

薩拉熱窩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曆史上,天主教和東正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德國人和斯拉夫人、俄國人和西方人在這一帶曾展開過殊死的搏鬥。多年的戰爭使這座城市聞名於世。

名城故事

眾所周知,薩拉熱窩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息息相關。20世紀,擺脫了土耳其人統治的塞爾維亞在巴爾幹地區日趨強大起來,以塞爾維亞為中心的南斯拉夫民族統一運動的發展,使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者極為不安。因此,奧匈帝國加緊進行以摧毀塞爾維亞為目標的戰爭準備。當時,在塞爾維亞國內已出現反奧宣傳活動和愛國團體。1908年成立了“國防會”,1911年成立了“黑手會”(又稱“不統一毋寧死”)。這兩個組織受到歐洲以巴古寧、克魯泡特金為代表的無政府主義思潮的影響。

在德國的大力支持下,奧匈帝國決定在鄰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斯尼亞薩拉熱窩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時間選定在1914年6月28日,這一天是塞爾維亞被土耳其征服的紀念日(1386年 6月28日)。這次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出動了兩個兵團,斐迪南夫婦決定親自前往薩拉熱窩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