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世界名城歐洲篇(9)(1 / 3)

胡斯認為教會占有大量土地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主張沒收教會財產,收歸國有。他指責德國的高級教士說:在上帝的眼裏,一個有道德的窮苦農民和老婦人,比一個富有而有罪的主教高尚得多。他還揭露城市的德國貴族的罪惡。1412年,教皇派人到捷克兜售贖罪券,胡斯公開抨擊,主張改革教會,否認教皇有最高權力。胡斯的言行,引起了德國教士以及羅馬教廷的仇恨。胡斯被迫轉入農村進行反教會宣傳。1414年,胡斯參加在康斯坦茨舉行的宗教會議,被逮捕。於同年7月6日,教會在康斯坦茨廣場上以異端罪名把胡斯燒死。捷克皇帝西吉斯孟德在胡斯赴會時,曾答應保證安全,但這時卻坐視不救。胡斯的殉道激起捷克人民極大的憤慨,1415年9月,布拉格舉行多次集會,抗議教皇和皇帝的背信棄義,市民開始驅逐德國教士,並不顧宗教會議的要求,實行俗人用酒杯領聖餐的宗教儀式。1417年起,出現了消滅一切領主的口號。到1419年7月,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在胡斯改革的旗幟下爆發了。

當胡斯運動還帶有濃厚民族的和宗教的性質時,實際上就已經把要求剝奪天主教會強占財富和限製其權力的全體捷克人民聯合起來了。但是,隨著鬥爭的不斷發展,胡斯黨人分裂為溫和派(聖杯派)和激進派(塔博爾派)。聖杯派聯係市民階級、部分貴族和有產知識分子,他們隻提出改革教會的要求。

截至1419年,胡斯黨人的民族解放運動已帶有反對歐洲反動勢力的武裝鬥爭性質。1420年起,革命軍在一係列戰鬥中給十字軍遠征部隊以迎頭痛擊。

1434年,胡斯戰爭結束。胡斯戰爭給捷克帶來了民族獨立,但未解決國內矛盾。

貝爾格萊德——巴爾幹之匙

城市名片

國別:塞爾維亞

位置:薩瓦河和多瑙河(即潘諾尼亞平原和巴爾幹半島)

彙合處

地位:首都、全國最大的城市

年代:公元前3世紀

名城掠影

貝爾格萊德是一座擁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城。美麗的薩瓦河從市區穿過,將貝爾格萊德一分為二,一邊是古香古色的老城區,一邊是現代化建築群集中的新城區。由於地處巴爾幹半島核心位置,南接舒馬迪亞丘陵,居多瑙河和巴爾幹半島的水陸交通要道,是歐洲和近東的重要聯絡點,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被稱之為巴爾幹之匙。公元前4世紀,凱爾特人最早在這裏建立市鎮。公元前1世紀,羅馬人占領該城。自公元5~8世紀,被不同的外族所控製。公元8世紀時,南斯拉夫人開始在這裏修建城市。 關於“貝爾格萊德”這個名稱的來曆,當地有一個傳說: 9世紀時,一群商人和遊客乘船遊玩,來到薩瓦河與多瑙河彙合的地方,眼前突然出現了一大片白色的房屋,於是,大家紛紛喊叫起來:“貝爾格萊德!”“貝爾格萊德”意為“白色的城堡”或“白色之城”。16世紀以後,它又被土耳其人占領了350多年。自1882年起,貝爾格萊德就成了塞爾維亞王國的首都。貝爾格萊德所處的地位十分重要,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漫長的歲月中,它遭受過40多次災難,先後成為拜占廷、保加利亞、匈牙利、土耳其等國的爭奪物。

薩瓦河口北岸是新市區,建築群掩映在一片綠蔭叢中,高樓聳入雲天,筆直寬闊的馬路和排列整齊、式樣新穎的現代化住宅群。樓房的外牆塗著各種鮮豔的色彩,特別是房頂和陽台各具特色,讓人看上去,覺得雅而不俗。住宅樓的周圍都統一規劃,建有運動場、兒童遊藝場、林蔭道以及草坪和街心公園,使一座座高層大樓顯得高大而不擁擠。1974年,南斯拉夫政府曾將這裏命名為“英雄城”。

薩瓦河口南岸是老市區,越過多瑙河與薩瓦河的彙合處,便進入了老城區,這裏街道大都比較狹窄,而且隨著地勢而起伏。街上汽車川流不息,卻顯得寧靜而有秩序,行人都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在繁華的交叉路口,有地下通道同各路口相連,地道裏很寬敞,燈火輝煌,設有小賣部、飲料店以及小型休息廳,每當行人路過時,總要停下來稍稍休息一會兒。街道上書亭多、花房多、熟食店多以及經營各種風味小吃的古式飯館多,每到晚上,人們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在老城區,有一條名叫“斯卡達爾利亞”的古老小街,狹窄彎曲,卵石鋪地,古香古色,是遊客喜愛光顧的地方。街道兩旁是一幢幢整齊而富有19世紀塞爾維亞建築風格的紅瓦平房和式樣別致的臨街小樓,在附近的現代化高樓襯托之下,顯得格外富有特色。在老城區薩瓦河口,有一座土耳其統治時期建造的古城堡,高大的城牆和角樓雖然經曆了幾百年的風雨,但迄今保存完好。現在的貝爾格萊德古堡最著名的建築是一座多利安式圓柱。這座高大的圓柱建造於1928年,柱頂立著一個昂首闊視,英姿勃勃的青銅武士像。這是一座勝利紀念柱,常常作為貝爾格萊德的象征,出現在畫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