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世界名城美洲篇(1)(2 / 3)

華盛頓市區以美國國會大廈為中心,可分為四個大小不等部分。北國會大廈大街、東國會大廈大街、南國會大廈大街及林蔭路構成了這一城區的西北、東北、西南和東南四個地區的邊界線。在這一基礎上修建起來的格狀街道係統,其北向南的街道是以數字來排列的,而東西向的則按字母為序。各以州名來命名的寬闊大街斜向穿插於市區內。市區的西北部分是華盛頓的心髒,是最重要的政府建築,紀念碑、旅館、博物館及其他吸引著無數旅遊者參觀遊覽的各種建築的所在地。介於白宮和國會大廈之間的賓夕法尼亞大街以北之地則為主要商業區。沿馬薩諸塞大街向西北伸展的使館街,集中了漂亮的領事館和大使館。位於洛克·克利克公園之西的喬治頓是市區最古老的部分,這裏有許多古老而又可愛的市內公館,年齡已達100~200年了,是美國早期的建築藝術精華。

舉世聞名的白宮,坐落在國會大廈以北的風景區。它北接拉斐亞梯廣場,南麵與愛麗普斯公園為鄰。它是一座白色牆壁的二層樓房,始建於1792年,後經多次改建和擴充。“白宮”是1901年第二十六任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正式命名的。從1800年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起,曆任總統均以此為官邸。因此,人們因而往往用“白宮”來代表美國政府。

名城故事

華盛頓(1732~1799年),獨立戰爭期間為大陸軍總司令,後擔任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早年在法國印第安人戰爭中英國殖民地民兵軍官。

華盛頓的目標是希望成為正規的英軍軍官——而不僅是殖民地民兵的軍官。但他一直未獲升遷,因此他在1759年辭去了軍職,並與馬莎·丹德裏奇·卡斯蒂斯結婚,過著紳士階級農夫和蓄奴主的生活,並當選了維吉尼亞當地的下議院議員。

1775年4月18~19日,萊克星頓的槍聲拉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北美各地區組成了大陸軍與英軍展開鬥爭,最初,大陸軍處於防禦階段。1775年7月3日,華盛頓當選為大陸軍總司令。接受北美大陸軍總司令之職是華盛頓人生旅途的重大轉折點,是他作為偉人與英雄生活的開端。從此他的命運就與整個北美人民的命運牢牢連在一起。他所指揮的軍隊,是一群從農村征來的沒有經過訓練的新兵,紀律渙散,鬆鬆垮垮,裝備匱乏,但大都抱著一種強烈的反抗精神。而他麵對的英軍則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久經沙場。整個獨立戰爭期間,他們克服了許多無法想象的困難,經受住了一次次失敗的打擊,始終堅持不懈。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的發布,為獨立戰爭增加了新的動力。在戰爭中,華盛頓處事謹慎,富於進取精神,有忍耐力,更有魄力。在每次戰鬥中,他都騎著自己的白馬衝鋒陷陣。在戰爭的危機時刻,為確保戰爭的勝利,出於對華盛頓高尚人格與品德的極度信任,大陸會議決定授予他相當獨斷的軍權,並認為:“把無限的權力交給我們國家軍隊的統帥是萬無一失的,他決不會因此而危及個人的安全、自由和財產,這實在是人民的一大幸事。”

為了感激大陸會議對自己的信任,華盛頓在答謝信中也充分表現出他的高貴品質:“承蒙大陸會議把軍事職責最高的和幾乎無限的權力授予我,為此我深感榮幸。我絕不認為,由於大陸會議信任我,我就可以不履行一切公民義務。相反,我要時刻牢記:由於刀劍隻是維護我們自由權利不得已的手段,一旦自由權利牢牢確立,首先丟在一邊的就是刀劍。”在長期的戰爭中,他除了明智英勇地抗擊英軍外,還積極有力地挫敗了內部的反叛、分裂和其他無數困難。1781年,約克敦一役的勝利,奠定美國獨立的基礎。

隨著戰爭的一步步勝利,新的問題卻又擺在北美民眾的麵前。當時的中央政府無權向各州征稅,中央政府靠各州攤派所得運轉。隨著戰爭的勝利,各州政府對大陸會議要求反應冷淡,軍隊的薪餉也被拖欠。軍人開始擔心和平一旦來到,自己的生活沒有保障。此刻人們希望有一個獨攬大權的人物來接管政府。在人們眼裏,華盛頓就是這樣一個人,甚至有軍官要求他做皇帝。但是華盛頓追求的是得到廣大人民的尊敬,並有著強烈的共和思想。為消除人們對他的疑慮,他多次重申,一旦戰爭結束,他將解甲歸田。他不願為了一頂金燦燦的皇冠、為了個人的野心而使美國在剛剛擺脫英國的殖民地統治後又重新陷入內戰之中。

1783年3月下旬,英美簽署和平協議。4月19日,戰爭結束,獨立戰爭整整進行了8年。戰爭結束了,51歲的華盛頓毅然辭去了軍職,向部隊告別。麵對昔日生死與共的戰友,他激動不已,與他們斟酒告別。人們熱淚盈眶紛紛與他擁抱,最後為了不使自己過於激動,他一句話也沒有說,淚流滿麵地徑直離去。在費城,他與財政部的審計人員一起核查了他在整個戰爭過程中的開支,賬目清楚、準確,他甚至還補貼了許多自己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