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世界名城亞洲篇(2)(1 / 3)

民族英雄班都拉是貢榜王朝的抗英名將,名貌意,班都拉是他的勳銜。1819年,他在攻打曼尼坡的戰役中嶄露頭角。爾後,在平定阿薩姆叛亂中擔任抗英先鋒。因戰功卓著,他被晉升為緬軍統帥。1824年3月,英國發動第一次侵緬戰爭。班都拉統率緬軍奮勇作戰,在班瓦戰役中重創英軍。英軍西線失敗後,轉向南部攻打仰光。班都拉奉命率軍翻越高聳險峻的若開山脈,奔赴南部戰場,在威梯湖戰役、季未丹戰役和直柳漂戰役中重創英軍。由於緬軍裝備落後,被迫退至直柳漂,並進行頑強抵抗。1825年4月1日,班都拉在巡視部隊時,不幸被炮彈擊中,英勇犧牲。

在緬甸的反英愛國運動中,幾乎都有僧侶參加。1906年成立的全國性組織“佛教青年會”,即為第一個反英愛國的群眾團體。吳威沙拉法師是反英活動中的典範人物。他經常到各個城鎮作民族政治問題的講演,以喚起民眾的覺醒。1930年他被捕下獄,為拒絕殖民統治者逼他換囚衣,他在獄中進行了156天的絕食鬥爭,最後在獄中圓寂。為紀念這位愛國聖僧,緬甸人民在大金塔南麵的吳威沙拉路中央,建了一個圓形花壇,花壇正中建有一座高10多米的圓柱形坐標,上麵立著愛國僧人吳威沙拉法師的銅像。他身披杏黃色袈裟,手拄禪杖,莊嚴地注視著南方,顯得氣宇軒昂、正氣凜然。

在大金塔附近,還有昂山將軍等烈士陵墓。昂山將軍領導緬甸人民為反對英帝國主義,爭取獨立而奮鬥終生,最後於1947年7月19日被暗殺,犧牲時年方32歲。廣場上巍峨的白色獨立紀念碑,使緬甸人民永不忘記先烈浴血奮戰的崢嶸歲月,堅決捍衛來之不易的民族獨立。

曼穀——佛教之都“天使之城”

城市名片

國別:泰國

位置:湄南河下遊

地位:首都,第二大城市,主要港口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年代:18世紀60~70年代

名城掠影

曼穀離曼穀灣約40千米。

現在的曼穀既是發展中的現代化大城市,又是一個有古老傳統的佛教大城市。玉佛寺是曼穀最著名的古寺。其座於禦皇宮內的寺院,自曼穀王朝拉瑪一世以來,一直是皇室舉行宗教儀式的地方。佛寺占地2.1萬平方米,共有大小22座寺廟,其造型各異,十分壯觀。

曼穀的大王宮,建於18世紀,原來是曼穀王朝從拉瑪一世到拉瑪八世的國王宮殿,現在已經成為供人遊覽的景點了。這是一個嚴整肅穆而又布局錯落的很大的建築群。所有的宮殿都是佛塔式或大王冠形狀的古建築:尖尖的頂像個塔頂,層層的蓋像個王冠,高高的柱氣勢巍峨,方方的座顯得十分穩重莊嚴。四邊都是飄逸的飛簷,簷邊都懸掛著朵朵金鈴,隨風搖動,叮當作響。這些宮殿從高高的頂到四平八穩的圓柱方座,全部都是貼金的,因此給人一個深刻的印象:就是隻有一種富麗堂皇的金黃色的色彩。

泰國其他的王宮中最有名的是挽巴茵王宮,它原來是大城王朝(1356~1767年)的王宮。它位落在在曼穀北行50千米的大城府挽巴茵縣,這地方原來是個小島,後來與陸上相連。曼穀王朝拉瑪四世時重新修建,成為王室的“行宮”。那裏有水上宮殿,尖塔式的屋頂,屹立在水麵之上,襯著藍天和白雲,倒影浮泛,水天一色,別有一番景色。挽巴茵王宮還有一座大花園,有大片大片的綠茵草地,一條曲折的小溪潺潺流過,溪上架設著鬆樹枝幹造的小橋,在翠林掩映中有幾座錯落的金黃色宮殿。在草地上散步,看藍天萬裏無雲,聽枝頭小鳥歡唱,聞微風送來花香;從小橋上走過,腳下溪水清清,遊魚在流水裏追逐,極有鄉情野趣。

名城故事

泰國於1238年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裏王朝和曼穀王朝,原名暹羅。

1782年,原為泰國達信部將的昭丕耶卻克裏殺達信自立為王,成為開國君主,史稱拉瑪一世 (1782~1809在位),建都於湄南河東岸的曼穀,稱曼穀王朝,又稱卻克裏王朝。

拉瑪一世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擴大曼穀王朝國家版圖。1785年後數次擊敗緬甸的進攻,並征服馬來半島的吉打、北大年、丁加奴和吉蘭丹等地。1851年拉瑪四世(又稱馬古大帝 ,1851~1868在位)繼位,主張效仿歐洲,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麵實行改革。之後,英法美等國家都相繼入侵泰國。1855年暹羅被迫與英國訂立《鮑林條約》,1856年先後與美法等9國訂立不平等條約 ,淪為半殖民地。1868 年拉瑪五世 (即朱拉隆功大帝)繼位,當時他年僅15歲,由王族攝政5年。他執政後實行一係列重要改革,加速了泰國近代化的進程。1893年被迫簽訂《法暹曼穀條約》,1090 年3月與英國訂立《英暹曼穀條約》,泰國成為英法在中南半島競爭中形式上獨立的“緩衝國”。

拉瑪六世 (1910~1925在位) 繼續推行維新政策,在文化教育方麵尤多創建。1917年建立第一所大學 (朱拉隆功大學),1921 年頒布初級教育條例 ,逐步在全國推行強製小學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暹羅參加協約國一方對德宣戰。戰後暹羅與美法英等締約國修訂新約,收回領事裁判權和關稅自主權,並獲得國際聯盟成員國的資格。1925年拉瑪七世 (1925~1935在位) 繼位。1932年民主黨發動的政變是暹羅重大的曆史轉折,這次政變導致君主立憲政體的建立。1938年12月,鑾披汶·頌堪出任總理,他獨攬國防、外交和內政大權。1939年,暹羅改名為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