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第337話 我才是真正的大BOOS(3 / 3)

仍然沒有反應,哪怕張春來激動一下也好呀!這麼久圍繞東陵盜案來龍去脈我一直打馬虎眼,核心問題隻字不提,你不問算你有深沉,但你不能不考慮到,我很可能舉足輕重嗎?提醒張春來回憶一下,這麼長時間,大家每次在一起的閑談當中,我時常提起一些話題,為此你也說過,我這麼天馬行空的嘮嗑,經常把大家話茬打亂,跟有病似的。今天我就告訴你,那些我曾無意提起的有關茂陵、黃巾起義、孝陵衛的去向、以及永樂修書的事件等等都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嚇到你了吧!

頭,歪過來了!

我專程去過遵化縣,特意跑到馬蘭域的西北方向,黃花山北昌瑞山西側一帶去找過,雖然沒啥收獲,但是從我家傳下來的故事裏推算,我找的地方沒錯。隻是過去了近百年,太爺說從盜案開始,就有人對東陵陵區周圍的二十幾個村子上動了心思,最可能最容易被利用的首選是當地的匪患,當地在1939年還經曆了幾次滅絕人性的日本兵屠村,附近軍民奮起反抗,其間發生過遷移,原來的村莊毀了重建,建了又被毀,早就消失或者移開很遠。當時我還納悶,這麼慘烈的鬥爭怎麼一點也不知道!後來是季秋告訴我,冀察晉地區反掃蕩鬥爭十分悲壯,《烈火金鋼》就是以那裏的故事為原型寫的小說。

我最喜歡的大刀丁尚武曾經生活在這裏,這曆史老師也告訴我呀!

“咱別說太遠,還是從裕陵開始吧!”我道。話題扯太遠沒用,趕快轉回來。隻用簡單的一句話告訴張春來,東陵盜案是近代的一起驚天大案,也可以說是一場鬧劇,很多幾千年來留下的謎團到此是一個終點,卻又是起點。

排除錯失接觸世界,趕走馬戛爾尼不談先,乾隆也算是一個英明仁聖的皇帝,那些花邊野史把他描繪的十分具有浪漫色彩也不為過。他自己曾說在位六十年最重要的兩件政績是西師和南巡,後世所謂的專家解讀,西師居然是發兵征討準噶爾和回部,其實並不全麵。說他是英明仁聖的皇帝,他比誰都清楚兵戈起因是什麼。所以,西師兩個字照他自己的解釋是鞏固西北防務,實施開明政策緩解糾紛,這其中錫伯族西遷是悲壯感人的濃重一筆,這些咱們有時間再嘮,重點談南巡。

乾隆南巡,做了很多萌蔭後世的大工程,幾條大海堤養肥了一群碩鼠,這都是必然的意外,總體還是收效不錯滴。阿約蹲到我前麵,把他扒拉到一邊,擋住我的視線啦親。“我要說的重點是他後四次南巡。”我道。

後四次南巡,野史和正史都記錄他住進海寧陳閣老家中。四次住進在野前朝官員家中,所為何因正史上不見記錄,而野史說他是與父母團聚。我告訴你,如果這野史在清代乾隆時期出現,今天就絕對沒有。如果乾隆是陳閣老的孩子,愛新覺羅的宗人府早殺他個一幹二淨效法明朝誅十族,戶口本都弄沒嘍,讓他一家老小親戚裏道的從沒出現過。

其實照我看,野史即然是編的,那就本可以編的真實一點。四次住進陳閣老家,說什麼與家人團聚的鬼話,後兩次他老人家都70多了,親生父母還在!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要想弄得真實一點,把陳閣老家中人的身份塗上點神秘色彩,倒是有很多可下筆之處。鹽官鎮在什麼位置,在它的位置上下點心思,總比在乾隆的身世上下工夫強。比如說,陳氏家族裏科名盛出,為官比比皆是,他們就在江浙一帶為朝廷擔負著把持鹽政監督宮吏的重任。武則天不就說鹽運之重,重於泰山嗎!

那是國之根本呐!

乾隆照他皇阿瑪是差遠了,雍正一朝無官不清。可他反腐也有大手筆,民間不就是流傳,乾隆掐指一算,一百來顆人頭嗎!兩者結合,這個野史就好寫了,哪有掐指一算那麼神,分明就是有情報。海寧陳氏家族擔負著清庭眼線,每個人都吏屬秘密機構,是皇家盯著鹽政稅收和官吏廉潔的眼睛。

那個秘密機構很好找,都不用杜撰,禦用粘杆處。

當然,再加上點個人色彩更好。又比如,陳氏家族之所以在眾多官吏麵相安無事盯著他們,是他們每個人都有一身絕技,更有神兵在手十步之內取人首級於無形——血滴子。

哎呀我去,為了寫好野史,我也是拚了。

汗都下來了。

“你等會兒,我先擺平他”。

你TM給我說重點。阿約咬牙切齒勒住我的脖子,沒有事,隻要不拿刀分分鍾能幹出去他。還得是軍隊呀!老排長在軍校學的格鬥簡單有效,阿約被彈到牆上方休。

回到才剛的話題。黃花山北麓,有條流向西北方向的小溪,附近當然有村莊。我太爺不是佯裝繳匪的部隊,所以對陵區周圍的村莊名字一無所知。但是憑記憶,從接到命令撤離之後,太爺和所有人就一直靜心等待天黑出發追繳‘那個人’,目的是不影響外圍的繳匪部隊。軍長是個善於帶兵的人,太爺說過,區區六千多人能被那大人物看上,不僅是十二軍戰鬥力強悍,更多的是戰鬥經驗十分豐富,如果白天看到陵區衝出一支小隊,那麼山中的部隊必然有動作。

那天夜晚,輕風細雨。太爺清楚記得當時風不大,連綿細雨被微風迎麵吹到臉上,還有一絲清涼,時間也不是夜晚,那隻是一場關門雨。雨來的時候大家士氣很高,知道距離天真正黑下來還有一些時間,而風勢說明這雨大不了,但關門雨一夜都不會停。行軍三個多小時,應該不下百裏,將近一小半路在陵區內,那己經幾十裏了,東陵東西走向長120裏,還有大半在陵區外,所以路程算的差不多是這個數。天黑和時間因素,距離隻能大概估算,但我相信按估算距離找到的位置應該相差不遠了。

“現在你倆要仔佃聽啦!”先賣弄一下吸引倆二貨。盜案結束後,附進很多村莊的居民都在傳訛,說什麼盜掘的部隊死了很多人。其實想想很好理解,有些事放到現在也差不多,原本沒多大的事經過幾個人,照事實就差了很遠。

直到盜掘結束也沒人死,這得益於開進遵化縣城之前,十二軍的先頭部隊就散布了消息,正式開赴馬蘭峪的前幾天,部隊更是到處張貼告示,準備大規模繳匪。這麼做一箭多雕,土匪老早就隱入深山,遠離馬蘭峪,有幾夥甚至溜出了長城,附近居民跑得不比土匪慢,速度更有過之,盜掘開始之前場子清得幹幹淨淨。盜案結束之後的傳言,包括倒仰山在內的三處深山都有槍炮聲,這就外圍部隊的任務,完美的表演。朝天亂放槍,光是那不行,放槍要注意節奏,響和響之間要控製好,離遠聽就像打仗,難度不比彈鋼琴小。他們知道村民就在山裏,打得越逼真,村民越害怕。

真正有死人的,就是我太爺他們那支小隊。

34人,隻活下來6個。

我太爺那支小隊,隸屬手槍營,人手標配大沽盒子。原本這編製就是精銳,這支小隊是在皖南活動時期就陸續糾集起來,部隊到達河南我太爺才加入,任營副。相比其他手槍營官兵,他們更清閑,大家天天見麵,就是幹啥都不一起。我這麼說你們就應該清楚,這麼一支小隊,是為盜掘積聚己久的力量,盜掘是早有預謀,而且每一步都是精心策劃,他們個個都有來曆,本領高強,是軍長通過早年結識的草莽中人招納來的。招納這34人,著實費了很多功夫,在裕陵地宮,四個角的機槍是他們架的,開棺拔屍,也是他們。當時開棺的人在近前十分小心注意站位,給機槍留出預瞄位置。順帶提一句,當時的馬克泌重機槍可不是電影裏那種四腳08,沒那麼先進,而是拖著水管水箱三人操作的早期型號,江南機造的。那東西不是鬧著玩的,能把人半空扯稀爛,所以配合重要著呢!

當晚小隊的任務,是在大隊人馬撤出陵區之後,務必絞殺那個半路投營的人。沒有那人,盜營部隊不可能找到琉璃影壁下的金鋼牆。這人在盜陵部隊束手無策的時候送上門來,卻又不提報酬,所以軍長有令,此人斷不能留,得手之後一定除掉。

黃花山北麓,有一個三十座土房的小村,那天夜裏成了34人的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