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之所以看曆史書,我想,除了曆史專業的人之外,大概出於兩個原因:一部分人被曆史的故事情節所吸引,把曆史當小說看,所謂“看熱鬧”,純粹出於消遣。大部分人很可能是受了培根的影響——他在《論讀書》(Of Study)一文中說:“讀史使人明智。”(Histories make men wise)——想從史書中學些奇計陰謀,以便在激烈的人生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誠然,曆史中充滿了波詭雲譎的政治鬥爭,也不乏各種場合的人生角力,勾心鬥角,拈酸吃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二十四史也是二十四部陰謀權詐史。所以要想從曆史中學到些權謀,那是相當容易滿足的。但我以為,讀史的真正收獲,並不在於學一些人生中常用的小聰明,培根先生之所謂“wise”者,在這裏也許當作“博學有見識”解。讀史書,曆觀朝代的興亡、人事的變遷、恩恩怨怨、是非成敗,見得多了,從中體悟出些道理來,提高自己對人生世事的洞察力和預見性,這才是上層境界。古人雲,鑒往以知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這本小書,是浙江文藝出版社“讀史館”叢書的一種,內容是春秋戰國這一段曆史。春秋戰國是“禮崩樂壞”的時代,也是一個風雲激蕩的時代,聖哲迭現,英雄輩出。那個時代,周王室的權威幾乎掃地以盡,難以維持“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統治秩序,隻剩下“天下共主”的政治符號意義。秩序的崩潰,一方麵意味著混亂、無序,大家渴望有英雄振臂一呼,來重新收拾局麵,維係安定的生活環境。這是霸主產生的社會政治基礎。一些胸懷遠略的大國之君,開始代天子征討,主持諸侯會盟,成為天下秩序的維護者,這就是所謂的“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在春秋二百四十多年的曆史上,先後出現了五個霸主,這就是所謂的“春秋五霸”。但“春秋五霸”具體指哪些人,曆史上卻有不同的說法。比較流行的兩種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或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兩種說法牽扯進來的共七位國君。其實,五霸的說法遠不止這兩種,牽扯進來的也遠超七人,這其實反映了當時參與爭霸的國君數量之多。我們熟知的齊桓公為五霸之首,但在他之前,其實已有鄭莊公、齊莊僖公等所謂的“小霸”,召開地方性的諸侯會盟,維護王室威信。從總體上講,春秋時期,雖然“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但春秋前期諸侯國之間進行的還是爭霸活動,並不以滅人之國為主要目的。至春秋後期以至戰國時期,形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僅周天子連政治上“天下共主”的符號意義也所餘不多,各諸侯國的公室也麵臨著來自卿大夫的挑戰,甚至為卿大夫所取代,由“政在諸侯”演變為“政在家門”,甚至出現了“陪臣執國命”的局麵。於是,晉一分為三,薑齊也被田齊所取代,季氏家臣陽虎也掌控了好長時間的魯國政權。諸侯國之間,也由原來的爭霸戰爭轉變為兼並戰爭。戰國中後期,演變成齊、楚、秦、燕、韓、趙、魏七國爭雄的局麵。最終的結局,當然是奉行法家政治的虎狼之秦一統天下。這是政治演變的大概。

秩序的崩潰,另一方麵也意味著思想上、學術上的束縛解除,“學在官府”的局麵被打破,由官府壟斷的禮樂也好文化典籍也好,開始流布到民間,一部分掌握文化的王官也淪落到民間,士的數量增多。自孔子始,開私家講學之風,更進一步促進了士階層的壯大。禮崩樂壞帶來的新的社會問題引發了士的思考,他們從不同的側麵為這個無序的社會開出藥方,因而形成不同的學術流派,主要的有儒、道、墨、法等家,還有拿不上台麵的縱橫家和成為絕學的名辯家,後世往往稱之曰“百家爭鳴”。這一時期學術自由度和活躍度以及所取得的學術成就,在我國曆史上都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中國學術思想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

為了在爭霸戰爭或兼並戰爭中占有優勢,各國開始了招納賢才、發奮圖強的活動,也積極探索新的製度或施政措施,整個社會孕育著新的變裂。反映在政治上,即是各國的變法運動,變法成功者,往往率先崛起,齊桓公的煌煌霸業就是最好的例子。反映在思想學術上,即是百家爭鳴,湧現了一大批學術精品,如《老子》、《論語》、《孟子》、《莊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