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很明白,不能撤。李世民說這話李淵信,因為他也是打了三十多年仗的人,教訓很多。考慮再三,李淵答應了兒子的請求,讓唐軍繼續圍攻。將士們雖然有點惱,但既然秦王都這麼身先士卒,誰都不能再多說什麼,於是,咬咬牙,繼續工作。李世民根本沒閑著,除用機炮轟擊洛陽城以外,他給王世充也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書信。信的主要內容就是談論一下現在的形勢,勸王世充早日投降。王世充收到了信,讀完,壓下,不做任何回應。
此時的洛陽城內,已經成了人間地獄。
【談話記錄】
王世充:敵人逼近了,我們出擊吧!
李世民:樓上的話我怎麼越讀越感覺不大對勁捏?縮進洛陽城,就該知道會有今天的結果。
沒糧食。
斷糧,說起來輕快,受起來,是要死人的。一個多月以來,城內百姓大批餓死,戶數由原來的三萬戶減少到三千戶。餓死了兩萬六千多戶,一戶算成四人的話,也有十萬餘人餓死了。剩下的那三千戶也不見得能活下去,因為糧食隻能是越吃越少。由於城中斷糧,當大官的也未能免於苦難,尚書郎(皇帝親信)以下的官員都得自己去倉庫背那點兒少得可憐的糧食,普通官員餓得麵黃肌瘦的。
有的背還好,沒得背的就隻能餓死。吃糠是你的福氣,吃土是你的勇氣,易子而食又出現在了這座古城裏麵。更加淒涼的是,活著的人靠用水漂浮泥土裏的草屑做成泥餅啃食,這樣的做法導致了身體浮腫和腳病。
這種吃法,結果隻有一個字——死。按理說,洛陽城內的百姓和士兵都該反了才是,如果不反,等待他們的,除了自己餓死,就是被人殺死。但他們卻沒有反抗,這是因為王世充開始滿口羊毛地說話了。從王世充嘴裏,他們聽到了不同的聲音。某日,饑餓中的百姓聽到王世充滿含希望地大聲宣布說:
“再等一天,夏軍的糧食就來了!”
這句話的作用隻能用偉大、劃時代來形容,因為不知道老王這句“再等一天”說了幾遍。第一次說的時候,王世充的發言猶如斷了一個月電的大城市突然正常供電般令人興奮。這一次,將士們和百姓還信了,因為王世充確鑿地說,竇建德送來的不是糠,是米,白花花的大米!
且不管後果如何了,隻要能吃上頓飽飯,您讓我死去都行!
將士們命賤到這種地步,不能不讚揚王世充糊弄人的手段高明。竇建德的確是來救洛陽的,也的確帶了足夠多的糧食,但所謂的足夠,是足夠自己人吃的,沒有老王的份兒。王世充說瞎話從來不打草稿,實際上,此時竇建德根本不能靠近洛陽,因為說不準唐軍就給他來個埋伏,把他先弄死,兩國就都完蛋了。所以,竇建德選擇了進軍滑州(河南滑縣)。在這裏,他受到了王世充手下的熱烈歡迎。
鎮守滑州的將領曹洪同誌表示,鄭帝在洛陽辛苦抗戰,友軍能來,定能匡扶正義,闕李唐不義之師,結伯仲兄弟之情,天下大業,待和平時期定能和平解決。話說得很好聽,事情還是要辦的。竇建德說話了,他認為,聯軍應該屯兵酸棗(地名,新鄉市),兵鋒直指洛陽。酸棗距離洛陽城三百裏地,騎兵十個小時就可以到達,步兵兩天即可到達。但唐軍如想攻擊我們,卻隻能從城外移軍酸棗,很容易被夏鄭聯軍發覺。此地進可攻,退可守,竇建德的做法的確不錯。
竇建德和曹洪聯軍兵馬十五萬,號稱三十萬(都這麼能吹)。
於是,淡定無比的李世民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阻撓他的是屈突通、蕭瑀,他們都是老臣,脾氣直,有話直說,從不玩躲貓貓的遊戲。他們的意思是,我軍早已疲憊,夏軍新來,十分凶悍。不如退守新安,避其鋒芒,等待時機,再將其一舉擊破!這是一個十分人性化的觀點,唐軍搞了一個多月,對著牆壁哐哐猛砸,人家不投降不說,還把自己累得半死。如今夏軍來救洛陽,那可是十幾萬朝氣蓬勃的大軍,唐軍理應先退下去避避鋒芒。此言一出,多數將領舉雙手讚成。
李世民態度很堅決。
不行。
一走,前邊八個月的工作就等於零;不走,竇建德也不敢輕易出兵。
該怎樣說服這幫老將呢?
李世民的做法是:王令如此,不服者,死!
好了,所有反對者都閉嘴,再說撤退的就去死。說完這話不久,李世民忽然帶著大軍開拔了,他也準備放棄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