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念道玄史萬寶坑爹,愛世民李建成謀反 (3)(1 / 2)

李淵成功地把一場事變處理成了兄弟內鬥,又把主要責任推給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手下身上。由於杜淹同誌為李世民出主意出得比較生猛,所以他被李淵清理出了長安,流放到了四川的巂州(越西)。這下好了,出鬼點子的人都走了,日子似乎又平靜了下來。李建成、李世民,還有李元吉,表麵上又是一團和氣。不過,李淵不傻,他知道製衡權力必須靠他這個皇上。這種製衡不是靠同睡一張床,同看滿天星,一起喝個小酒,聽個小曲兒,一起賽個馬,射個箭就能解決的,必須要實打實地剝奪一方的實力。

武德七年七月,秋天。突厥覺得等到了時機。

死纏爛打,以追不上就每天發二百五十條求愛短信的態度對中原進行搶掠的突厥抽風了(句式較長,不喜跳過)。頡利的心很大,他不滿足於小打小鬧小偷小搶,他喜歡帶著十幾萬的大軍,來個爽得冒火的搶劫。由於突厥人不習慣住中原的房屋,搶到一座城池之後,他們就把城裏麵的人和財寶全部搜刮幹淨,一把火把城池給燒了,再跑回草原。這些個月,突厥越發猖狂,大軍一下逼近了長安。一日,頡利教育部下說,這次奪下長安,咱就把城裏的亭台樓閣全拆了,搭上帳篷!

眾人高呼:好膩昔日那!(據說是突厥語)

李淵頭疼,很頭疼。在當太原留守的時候,他曾經很從容地對別人說:“突厥人就仗著馬和箭,搶錢搶人而已,真讓他們攻城,白費勁。”現在不一樣了,就算不攻城,頡利也實在不好對付,北麵屏障太少,他們如果搶到了長安,都城該怎麼辦?

有個大臣提出了創造性建議,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該大臣閑的,沒事兒找抽。他說:“突厥之所以屢次侵犯我朝,乃是因為我們的子女、財帛都在長安。如果我們把長安燒了,遷都別處,突厥自然就不會再侵犯我們了!”

該觀點思想新穎,內容豐滿,我不肯對這位頗有戰略眼光的大臣妄加評論。但是,後來站出來表示支持的幾個人,雖然不表明態度,但實際上也是支持遷都的。首先蹦出來的是李建成同誌,他一直跟突厥打交道。他說,突厥以前是小打小鬧,其實際力量遠比十幾萬大軍還要多。如果大唐真跟他們打,非要再死上一半人口不可。說完,第二個就蹦出來了,此人李元吉。他說,我認為吧,突厥來搶,氣勢洶洶,我們帶著財寶跑,他們就啥都搶不到了。第三個跳出來表示支持的人,是我這輩子見過的最讓人心疼的人,我不知道這個人是覺得該說話了,還是真有遷都的想法,反正他站出來一說,就讓人很頭疼。

好吧,他叫裴寂。

如果您沒記錯的話,裴寂同誌前五十年幹過的事兒就有兩個不是:這也不是,那也不是。但即便如此,李淵還是非常喜歡他這個人。此外,還有許多太子黨讚成遷都。遷都就遷都吧,反正跟突厥打特別費事兒。

李世民自然是這一建議的反對者,他在等。等到最後,沒人反對。遷都快成定局了,李淵要下令了。李世民不能再等了,他隻能自己站出來對老爹說:“陛下聖武龍興,精兵百萬,征戰四方,所向披靡。怎麼能因為戎狄擾邊就遷都焚城,讓四海蒙羞,後世恥笑!當年漢廷就霍去病一人,就有蕩平匈奴之氣概。更何況我朝興盛,倘若多給些時間,定能拿著頡利的頭送到陛下麵前。到時候不見效,遷都也不晚。”

“秦王厲害啊,這還不跟樊噲想用十萬人就把匈奴掃幹淨差不多嗎?”

說話的,正是李建成。

李世民回李淵道:“形式各異,用兵不同。樊噲是個市井小人,何足道哉?不出十年,兒臣一定能蕩平突厥,絕不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