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嘉慶、道光時期的經濟和文化(2)(2 / 2)

然而,西方國家連連派遣貿易使團,沒有引起“天朝”的重視;西方國家不斷運來的洋貨,也沒能砸開“天朝”的大門。這對於一向以牟取暴利為最高準則的西方殖民主義者,不能不說是一樁憾事。

16、17、18三個世紀,西方商人從事海外貿易,贏利通常是400%,最高時竟達2000%。

然而,英國的商品(鍾表、玻璃製品、棉毛織品、金屬製品等),不受中國人的歡迎。中國農民自織的土布,比洋布既便宜又結實。17世紀中、後葉,英商三次來華全虧了本。康熙十三年(1674),英國商人來華,在澳門一共隻用賤價賣了11匹布。18世紀中葉以後,英國對華貿易,每年額差仍在二百萬元左右。英商見中國缺少鋁製品,改販鋁製品,還是不行。有個英商盤算:中國四億多人,每人一套食具(刀、叉)、每家一架鋼琴,該買多少!於是,運來大批刀叉、鋼琴,結果賠了大本。因為中國農民連飯都吃不飽,還哪裏有錢買琴彈!

中國的生絲、絲織品、茶葉、土布、大黃,英國等西方國家卻不能不買。英國從非洲弄到的白銀,卻大部輸入中國。這種入超的局麵,隻在英國大批販運鴉片之後,才改變過來。

鴉片,唐代貞元時期(800年左右)已從阿拉伯輸入中國。那時叫罌粟。到宋代,蘇軾及其弟子,在詩中又稱為“雞粟水”、“鶯粟湯”。阿拉伯人稱之為“阿芙蓉”。明代中葉後,中國才譯作“鴉片”。由於它含有大量的生物堿(嗎啡、可太因、那可汀),有提神、鎮痛、止瀉、辟瘴等作用,因此,《本草綱目》等書,把它列為藥材。最初,中國人隻是吞其籽、食其殼,明末,才把它的漿跟旱煙末和成丸來吸。康熙時,也當藥材進口。後來,雍正皇帝才下令禁止吸食。乾隆以後,政治腐敗,官僚們開始吸食純鴉片。乾隆中葉,主要煙販是葡萄牙人,但每年不過販來二百箱。

英商第一次向中國輸入鴉片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他們終於發現這是賺錢生意:每箱買價隻需250印幣,而賣價竟高達1600印幣!於是,他們便開始大量向中國輸入,乾隆四十五年(1780)至嘉慶二十一年(1816)間,每年都向中國輸入五千來箱。嘉慶二十二年(1817)到道光十八年(1838),短短的21年間,鴉片的輸入量又增加了8倍多道光十八年(1838),共輸入40200箱。!英商不僅從海上運來鴉片,而且從印度、錫金向西藏輸入。

鴉片的大量輸入,引起了嚴重的後果:中國由出超國變成了入超國,白銀大量外流、銀價急劇上漲,老百姓(尤其是農民)負擔空前加重。道光三年(1823)到道光十四年(1834)間,平均每年外流白銀五百萬元,銀價上漲一倍還多!

嘉慶皇帝和道光皇帝,都曾嚴令禁止輸入鴉片。但是,英國政府和商人,卻通過武裝走私、宗教走私、賄賂清朝地方官走私,使買賣越做越大。他們盤踞廣州灣中的伶仃島、大嶼山、買通吏役,哨官和衙門,用大“躉船”作海上倉庫,用小型快速的“飛剪船”往大陸運,還組織了替他們轉賣的“窯口”。衙門成了煙館,官吏成了煙販,伶仃島成了毒窟!

英國的炮艦,打不開“天朝”的大門,但是,英國的鴉片煙,卻傳遍了“天朝”統治下的廣東、福建、浙江、江南、山東、天津、關東各海口、山西、陝西、盛京、雲南、直隸、康藏等地,“天朝”的京官、外官、幕賓、吏胥、貴戚、旗丁、太監、綠營官兵、娼妓、優伶、尼姑、和尚、道士等,都有不少人變成了麵色鐵青、骨瘦如柴的大煙鬼。而在廣東、福建、浙江、雲南、山西等地的種植,甚至使得下層人民也逐漸地成了“癮士”。道光十五年(1835),全國就有200萬人抽大煙!英國人馬爾丁也不得不承認:“充當凶手的英國人和服毒自殺的華人彼此競爭,向吃人神的祭台上貢獻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