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明珠華夏寶庫-陝西曆史博物館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曆史類博物館,位於西安市雁塔區的小寨東路91號。它是中國第一座擁有現代化設施的大型國家級博物館,4A級旅遊景點,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博物館新館籌建於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開放。主體建築外觀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由一組“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風格建築群組成,整體布局呈“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結構特點,把唐代古典建築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相結合,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築風格於一體。館區占地70000平方米,建築麵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房麵積8000平方米。現有館藏文物370000餘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博物館不僅文物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高,其中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曆代陶俑千姿百態,唐代金銀器獨步全國,唐墓壁L聞舉世無雙,被譽為“華夏珍寶庫”和“中華文明的瑰麗殿堂”。
曆史博物館展廳麵積11600多平方米,展覽內容包括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和已開辟為両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分。基本陳列為《陝西古代文明》,以曆史進程為線索,選取各時代的典型文物進行組合陳列,來揭示陝西地區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狀況。該陳列展出麵積4700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3000多件,展線總長2000米。展廳跨度大,層位高,視野廣闊,分上下兩層,共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分。第一展館:第一單元《人猿揖別》,距今115萬年前的先民遺存;第二單元《鳳鳴岐山》,先周以及西周王朝的豐富遺跡;第三單元《東方帝國》,秦帝國以兵馬俑為代表的文物。第二展館:第四單元《大漢雄風》,漢都長安、漢家陵闕和典型漢代文物;第五單元《衝突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陝西民族大融合、佛教東漸豐富的文化遺存及宗教文物。第三展館:第六單元《盛唐氣象》,中國古代鼎盛時期隋唐時代典型遺存;第七單元《告別帝都》,展示唐以後作為西北區域中心的陝西曆史;2009年此展覽榮獲全國十大精品陳列榜首。
專題展覽分為常設專題展和臨時專題展,常設專題展為《大唐遺寶一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展廳麵積約1000餘平方米,展出文物300多件(組)。集中展示了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精品文物,有玉器、金銀器、錢幣等。何家村窖藏文物久負盛名,是陝博最富特色的代表性藏品之一,文物等級高,曆史性、科學性、藝術性強,堪稱大唐盛世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代表。臨時專題展目前為《絲綢之路一大西北遺珍》,展廳麵積1000餘平方米。彙聚了西北五省二十多家文博單位的近300件文物珍品,多方麵展示了絲綢之路的曆史變遷。
1996年,博物館開辟了愛國主義教育展廳,展廳麵積2500平方米。先後舉辦過多個主題展覽:如抗震救災書畫展、中日青少年書法交流展、中小學生畫信展、海洋生物展、恐龍展等等。同時,還通過舉辦不同主題的夏令營、專家講座、叢書編寫、“博物館之夜”文藝演出等,不斷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形式。特別是組織宣講小分隊,進社區、進學校、進部隊、進農村,現場解讀文物,針對未成年人的不同特點,在宣講當中穿插小節目,讓他們更多地了解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激發愛國之情。2009年,博物館接待遊客120萬人次,比免費前增加一倍。
展示華夏遠古文明培育民眾愛國熱情——西安半坡博物館
西安半坡博物館是遺址性博物館,位於西安市東郊滻河東岸,是在距今約6000多年前的母係氏族村落遺址——半坡遺址基礎上建立的,是我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6月,被確定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8年5月,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009年5月,中國博物館學會西安培訓中心在半坡博物館正式成立。
半坡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遺址,總占地麵積107.4畝。1953年發現,1954-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5次規模較大的科學發掘,發掘麵積達1萬平方米。博物館於1958年建成,館藏文物3萬多件,其中一級品400多件。藏品中約有石器3000件,陶器1.4萬件,其他質地器物3700多件,人骨標本200多具,古生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標本約200多件。半坡遺址是黃河中遊地區史前社會繁榮時期的典型代表。半坡遺址陶器上的魚紋圖案具有代表性,其中口部噙魚的人麵紋飾最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