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仲勳同誌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陝甘邊區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1913年10月15日,習仲勳生於陝西富平縣淡村。1934年2月任陝甘邊革命委員會主席,中共陝甘邊特委代理書記、軍委書記,陝甘邊蘇維埃政府主席。抗曰戰爭爆發後,任中共關中地委書記、專員公署專員、軍分區和關中警備區第一旅政委。1942年7月調任中共西北中央局黨校校長。1945年6月當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同年7月任陝甘寧邊區集團軍政委,與司令員王世泰率部在淳化爺台山地區反擊國民黨軍進犯。抗日戰爭勝利後,曾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1945年10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兼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委。1947年起任陝甘寧野戰集團軍政委,西北野戰兵團副政委、西北人民解放軍野戰軍副政委。同年7月再次兼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委,與司令員賀龍統一領導西北地方武裝和後方工作。1949年2月起任西北軍區政委、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代主席,先後擔任中宣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省長,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2002年5月24日在北京病逝。
近年來,富平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習仲勳陵園)以重要節日為契機,開展有影響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活動。每年清明節、“六一”兒童節、“七一”建黨節、-”建軍節、全民國防教育日、“十一”國慶節、十月十五日習仲勳誕辰紀念日,積極組織廣大職工幹部、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少先隊員、駐地官兵和社會各界群眾,開展以“親懷習老豐功偉績”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宣傳活動。先後有大專院校、部隊和企事業等20個單位在陵園掛牌,以此作為國防教育、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民族英雄雖死猶生——子長革命烈士紀念館
子長革命烈士紀念館,又名子長陵,坐落在子長縣的馬梁山南麓、瓦窯堡北側的齊家灣,占地麵積約1.2萬平方米,建築麵積約1300平方米,始建於1942年。1989年被列為國家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5年,子長陵被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被命名為十佳國防教育基地,2007年,被確定為全國100個紅色旅遊景區之一。
謝子長(1897-1935年),陝西安定(今子長)縣人。1925年加人中國共產黨。1927年10月與唐澍等組織領導清澗起義,任西北革命軍遊擊支隊營長、副總指揮。1928年5月參加領導渭華起義,任西北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委員兼革命軍第三大隊大隊長。後任中共陝北特委軍委委員、陝北行動委員會軍事指揮部總指揮,在陝北、寧夏、甘肅等地做兵運工作。1931年9月,按照陝甘省委的指示,與吳岱峰、閻紅彥一起將晉西遊擊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對外暫稱西北反帝同盟軍,(後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謝子長任總指揮,率部轉戰陝甘邊,創建革命根據地。1934年後,任陝北紅軍遊擊隊總指揮部總指揮、紅26軍42師政治委員、中共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指揮部隊粉碎了國民黨對陝北蘇區的軍事“圍剿”。在長期征戰中,他多次負傷,最後因戰傷惡化,於1935年2月21日在安定縣燈盞灣逝世,時年38歲。
毛澤東曾三次為謝子長墓題同:“民族英雄”、“雖死猶生”,並親筆撰寫了碑文。1935年5月,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決定將安定縣改名為子長縣。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陝甘寧邊區政府在瓦窯堡修建了子長烈士陵園,並舉行了隆重的公葬儀式。1947年,國民黨軍隊侵犯邊區時,將陵園全部毀壞。全國解放後,陝西省人民政府於1953年撥款重建,1954年竣工。後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提議,將子長陵改名為子長革命烈士紀念館。
1978年陵園進行了改建,1994年擴建了大門、展室、兩個碑廊等。2000年製作了陳列展覽,2010年對陵園進行了維修。紀念館分為紀念區和毛澤東題詞一民族英雄墓區兩部分。紀念區主軸線和兩側輔軸線紀念建築物互為對稱,呈現了我國民族建築形式。主軸線北端建有謝子長將軍之墓和悼唁廳,正門廳豎立著毛澤東主席親筆書寫的3通題詞碑和一道傳略石刻碑。主軸線中間聳立著謝子長將軍花崗岩雕像,總高6米,雕像前方是革命烈士紀念塔,總髙9米,塔身鐫刻著民主革命時期壯烈犧牲的1200多位子長籍著名烈士英名。紀念塔正前方是大門,總高9.4米,正門楣上鑲嵌著鄧小平題寫的“子長陵”三個剛勁有力的大字,兩側輔軸線上建有碑廊、八角亭和陳列室。碑廊內豎立著毛澤東、朱德、林伯渠、陳雲、楊尚昆、彭真、李鵬、薄一波、徐向前、聶榮臻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題寫的24通花崗岩石刻碑。八角亭內豎立著各級黨政軍機關題寫的14通石刻碑。陳列室建築麵積408平方米,內容以陝北革命鬥爭為背景,以謝子長革命活動為主線,展示了謝子長領導人民創建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艱苦鬥爭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