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世界曆程(8)(1 / 2)

早在1873年,他就和森有禮、西周、加藤弘之等人組織明大社,以文明開化的啟蒙為己任。該社和次年出版的《明六雜誌》,在日本的啟蒙時代起了先驅者作用。福澤在這方麵確是具有旗手的作用。

作為一個思想家,福澤的態度是很明確的。他主張從思想入手以改革民心:“兵亂雖治,而人心騷動未止,……宜假此佳機,一掃舊習之惑溺,導以新製,改革民心”。他主張實利,反對空談。1869年,他在致鬆山棟庵的信中,就曾極力主張:“一身之獨立而有一家之獨立,有一家之獨立,才能使一國獨立,天下獨立。而其能致一身之獨立者,無他,唯先開其智識耳”。他還提出“爭利即爭理”的口號,主張限製漢字,把迂闊繁瑣的文體改為平易簡學而確實的文體,介紹和引進簿記製度,提倡“尚商立國”。他曾在其所辦的《時事新報》中大聲疾呼:“不要妨礙富豪們的進步”,“國家的富強,在於貿易的發達”。這和他早年在《明六雜誌》上反對外國人雜居時的論調“旅行者雜居,雖便於商業,但商業之權而操之在彼,則損亡之源也。”是一致的。他這種把日本引向資本主義社會的思想,在明治維新以後促使日本加速向資本主義推進過程中,起很大作用。福澤不僅在思想上提出這些主張,而且還腳踏實地地貫徹到行動中。慶應義塾就是在他這種思想指導下,由他親自經營管理而成了在日本現代培養出實業家最多的學府。

在政治上,福澤的自由主義思想,對日本明治維新以後自由民權運動的開展,也有一定影響。他提倡普及民智,人民有參政權,主張設立國會。在當時的具體情況下,福澤這種思想,不能不認為是比較先進的。當然,福澤作為資產階級思想家,在啟蒙時期,有他進步的一麵,也有反動的一麵。在福澤的思想中,存在著很深的弱肉強食的想法,這表現在以後他所發表的“脫亞論”中。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發生很大變化,從封建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並逐步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當它羽毛豐滿,武力稍強時,就企圖用軍事上的侵略,以增加其資本積累,加速其發展。侵略朝鮮和中國的行動,就是在這種指導思想下產生的。對於這些行動,當時日本有識人士中不乏起而反對的,特別是知識分子;可是作為文明開化啟蒙者之一的福澤諭吉,卻並不如此。在這一係列的侵略事件中,他始終是支持這些非正義行動的強硬論者。

1885年(日明治18年)福澤在《時事新報》上發表有名的“脫亞論”。他認為,中國和朝鮮,對日本來說,都是同處亞洲、東方的惡友,應該遠絕。他主張,日本的文明開化,要全部都向西洋學習,像中國和朝鮮那樣不知改進,依然迷戀於古風舊習的國家,必須加以拋棄,以免成為日本的負擔。甲午戰爭發生以後,他除捐出私財一萬元以充軍費之外,還逐日在他所辦的《時事新報》上發表社論,鼓勵士氣以支持這次非正義的侵略戰爭。中國戰敗之後,他在致山口廣江的信中說,“現在鄰邦中國和朝鮮,也包括到我文明圈之中,誠為畢生愉快之事,實出意外。”他認為中、朝的戰敗,是日本輸出“文明”的機會。因此,當他聽到台灣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軍時,竟發出這樣的叫嚷:“殲滅一切醜類”,要沒收所有土地,把全島都收為國有領地,建立一個遠東的新興帝國。

福澤諭吉作為思想家有其兩麵性。他崇尚西洋文化,極力主張日本模仿、吸收其優點以加速日本的文明開化;但同時,由於他出生在封建社會,青年時代受到皇國史觀的國粹思想影響很深,加上資產階級思想中的侵略思想也給了他深刻印象。因此他在批判儒家思想尊攘的國家主義思想的時候,實際上又承受了其中最反動的部分。作為文明開化先驅者的福澤,同時又成為“脫亞論”的倡導者,從外表上看是很矛盾的,實質上其思想根源是一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