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的作品《維克多·雨果像》引起轟動
4月21日。奧古斯塔·羅丹雕塑的作家維克多·雨果的雕像在巴黎的萬國博覽會上展出,引起強烈反響。這些反響大多出乎這位藝術家的意料。他用半身裸體像再現這位著名法國小說家的形象,因此使眾多的藝術讚助人為之驚愕。
羅丹已不是第一次受到非議。1897年他的另一件作品,試圖將著名作家奧諾雷·巴爾紮克的形象與其多卷本的傑作《人間喜劇》的情節溶為一體,而遭到蔑視。詆毀者將其稱之為拙劣的和粗糙的作品。
這位60歲高齡的雕塑家,就象歡迎人們對其1876年第一件重大作品《青銅時代》的批評一樣,十分珍惜上述的批評。那尊以非浪漫主義手法表現一位青年男子的塑像,被譴責為逼真得簡直就是直接從模子上塑造下來的。
巴黎著名畫家逝世
9月9日。亨利·德·土魯斯一勞特累克逝世,終年36歲。作為藝術的革新者,他以描繪那些抓住並準確表現巴黎蒙馬特爾地區豪放不羈的藝術家們的生活特點的表演藝人而著稱。揚·阿夫裏爾,路易絲·韋伯就是這樣的藝人,人們稱他們為“貪食者”。
土魯斯·勞特累克1864年11月24日出生於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是天才的製圖員的後代。他少年時一年內兩條大腿骨折,康複後,他更加獻身於藝術。然而,他的兩腿萎縮,到了成年時,就變成兩隻矮子的腿支著一個成人的身體。
他求教於巴黎各種類型的藝術家,19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得到承認。他於1891年發表的第一幅作品《紅色的磨房—貪食者》使他的名聲大振。在生命的最後10年中,他又著手畫版畫,表現他的藝術洞察力。大量飲酒及各種小病導致精神疾病和這位藝術家的早亡。
巴黎人首次見到畢加索的畫
6月24日。年輕的西班牙畫家巴布羅·畢加索的作品首次在拉斐德路上的昂布瓦·伏拉的時髦畫廊中展出。一位著名的評論家評論道:“很明顯,畢加索堪稱名副其實的藝術家,他熱衷於事物的自身色彩”。畢加索1881年出生於馬拉加,1900年10月來到巴黎。雖然他經常挨餓,卻迷戀於蒙特瑪塔的街頭生活,並對巴黎的貧民作了許多研究。鄭嶽
(1901~1975)字曼青,號曼髯,又號玉井山人。浙扛永嘉人。工畫、能書、善詩文、精醫學、兼擅拳術,有“五絕”之稱。所作花卉,筆力道勁,意致招逸,直冶青藤、白陽、個山諸家於一爐,而能自出範疇,更善用中鋒焦墨,故能樸茂蒼潤,獨步一時。論者謂“讀曼青畫,不啻觀玉樹瓊花,瑤圃仙種”。早年在滬,慕陽湖錢名山太史詩名,乃從之遊。曆任北平藝專、北京大學、上海大夏大學、新華藝專等校教授。晚年寓美,以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著有《曼髯論畫》、《玉井山人詩草》。
《外國客人》是列利赫俄羅斯題材組畫中的一幅,顯示了他的裝飾藝術才華。畫麵上一艘華美的海船,載著遠方的客人,乘風破浪駛向俄羅斯,作品色彩響亮,充滿了動感和歡樂的氣氛。
尼古拉·康斯坦丁·諾維奇·列利赫(1874年~1947年)曾是“藝術世界”的成員,他主要的興趣集中在古代斯拉夫民族的生活及北歐斯堪的納維亞的神話上,其作品有一種神奇美妙的意境。
他出生於律師家庭,在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學習時,庫茵芝是他的老師。在創作上,他繼承了庫茵芝浪漫抒情的氣質,講究畫麵的色彩表達。列利赫一生作畫近五千幅,考古成為他創作的源泉。
1910年以後,列利赫的創作日趨神秘。他運用蒙古喇嘛和中國藏畫的頗料作畫,常以火黃、深藍、絳紫來構成畫麵,給人怪異而永恒的感覺。十月革命後,列利赫僑居國外,主要從事風景畫創作。
(
莫羅佐夫(1871~1921年)是俄國當時著名的收藏家。俄羅斯許多畫家從他的收藏中了解到了西方藝術正在發生的變化。他也收藏俄羅斯畫家的作品,謝羅夫與他是好朋友。
在這幅畫中,瓦·謝羅夫用極其輕鬆流暢的筆法,刻畫了莫羅佐夫的性格特征。他坐在桌子旁,雙手支撐在桌上,表情深沉嚴肅,一雙敏銳機智的眼睛注視著觀眾。他的身後是法國著名畫家馬蒂斯的作品《水果和青銅雕像》,借以證明其身份。謝羅夫采用非常概括、簡練的造型,響亮的白色和褐色,生動地展示了人物的精神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