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國運紀事(1)(1 / 3)

1901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至二十七年十一月)1月1日。德國在南京設立領事。

1月2日。清廷任命楊儒為全權大臣與俄國談判。

14日。楊儒在彼德堡與俄國商議東三省的接收事宜。

清廷命令周馥迅速趕赴北京,隨同奕、李鴻章辦理同俄、英、美、日、德、法、意、奧和議條款事宜。

1月5日。清廷任命盛宣懷為會辦商務大臣。盛宣懷,字杏蓀,江蘇武進人。由諸生納官。1870年人李鴻章幕僚,協助李辦洋務,深得其信任和重用,身兼電報局、招商局、通商銀行督辦、大理寺少卿,及督辦鐵路大臣等數職。李鴻章任商務大臣和議和全權大臣後,急需盛協助辦理簽約籌措賠款等善後事宜,於是奏請清廷任命盛為會辦商務大臣,駐上海辦事。

奕、李鴻章奏報列強要求嚴懲支持義和團的官員。奕、李鴻章電奏清廷明令,加重懲辦支持義和團的官員:賜莊親王載勳自盡,端郡王載漪發往新疆監禁永不釋回,董福祥亦應先與嚴處罪名,英年及輔國公載瀾革職遣戍,趙舒翹革職,毓賢正法,剛毅追奪官職,李秉衡撤銷恤典。次日,又電奏清廷,請聲明,必將重辦董福祥。

1月7日。德國侵略軍騷擾雞鳴驛、宣化。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為了驅逐由北京逃往張家口的清軍,以消除其對在京聯軍的威脅,也為了對這一地區懲罰教會的行為進行報複,以德國為首的德、意、奧三國聯軍多次進犯張家口地區。本月初,聯軍風聞在張家口地區被圍困的英軍上尉周尼思已經被殺,於是以催查賠款、落實“懲匪”和保商等事為名,又一次向張家口及其附近地區進犯。本日,德將維納根率領以德軍為主的1550名侵略軍,攜帶炮隊二營進犯雞鳴驛、宣化等處。察哈爾都統急派員向行至宣化的侵略軍報告,周尼思被害一案已奉旨懲辦,並出示洋商、教士感謝保護之函。侵略軍沒有理由繼續進軍,隻好留下周尼思的弟弟周恩思到宣化認領屍體,大隊人馬於1月9日由宣化退回。

清廷令徐壽朋迅速赴京,幫同辦理商務條約事宜。

列強駐京公使集議暫代管理京師事務,議定由中國戶部每月撥出白銀2萬兩為“管理經費”。

1月8日。東北“忠義軍”組成。自1900年10月,俄國11餘萬軍隊侵占東北主要城市以後,四出掠奪,殺人放火,猖狂至極。東北人民紛紛反抗,掀起了抗俄鬥爭,當時活躍在東北的抗俄義軍,主要有三支隊伍:一是以王和達、董毅敏為首的義和團餘部和農民軍,二是以劉永和為首的忠義軍,三是以楊玉麟為首的鎮東軍。這三支義軍在東北各地與沙俄侵略軍和清軍浴血戰鬥,逐步認識到聯合作戰的必要性。本日,劉永和軍回師海龍,進入海龍城。接著,劉永和又助王和達、董老道為首的義和團餘部和農民軍、以楊玉麟為首的鎮東軍進入海龍城,終於實現了數支隊伍的彙合。三支軍隊於是統一行動,組成“忠義軍”。將士共二萬餘人,號稱40營,仍采用原忠義軍沿用的清軍編製。劉永和稱總統,統率全軍,劉秉衡稱幫統,王和達、董老道、李貴春、楊玉麟等稱統領,各統率數營。下設營官、幫帶、哨官等職。此外,還有總巡、稽查等名目。忠義軍的組成,標誌著東北抗俄武裝鬥爭的高漲。此後,遼東各地百姓自發的抗俄武裝也多數打起忠義軍的旗號。

1月10日。革命黨人楊衢雲在香港遇刺。楊衢雲,原名飛鴻,字肇春,號衢雲,福建海澄人,1861年12月出生於香港。14歲入香港海軍廠學習機械,後因手受傷,改習英文,畢業後任教書院。後曾任香港招商局總書記、新沙宣洋行副經理等職。1892年與謝纘泰等在香港百子裏成立輔仁文社,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含有反清革命因素的資產階級先進政治團體,楊衢雲被舉為會長。輔仁文社的公開宗旨是“開通民智”、“交換學術,研究學術”。1895年在香港加入興中會,並被舉為會長,準備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赴南洋、新加坡、印度、南非等地,遍設興中會分會。1899年辭會長職,推舉孫中山代任。1900年惠州起義爆發,回香港進行活動。惠州起義失敗後,清廷懸賞緝捕楊衢雲,廣東巡撫德壽還派人潛往香港刺殺他。友人勸他出國躲避,楊衢雲慷慨表示:“吾人行革命,亦早已置生死於度外”,仍留在香港,不幸在香港結誌街遭德壽派去的凶手槍擊,次日在醫院去世。楊衢雲對興中會的事業有重大貢獻,他堅決反對帝製,首先提出要在中國建立共和國,並為此而奮鬥終生。

慈禧太後準在《議和大綱十二條》上畫押。去年12月24日,武裝侵略中國的俄、英、美、日、德、法、意、奧八國及比、西、荷三國,共同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十二條》,聲稱這些條件“無可更改”。這個《大綱》基本上包括了本年9月7日簽訂的《辛醜條約》的主要內容。本日,根據慈禧太後的旨意,清廷頒布諭旨,準許在“議和大綱十二條”上畫押,並令奕、李鴻章先與各國公使商訂撤兵日期。

1月11日。清廷令保護東南商務。清廷頒布諭旨,稱因為和八國聯軍的戰爭主要在北方進行,而東南各省與各國立有互保之約,通商行船一切照常。此次所議擬改通商行船約章,自應責成原議保護東南商務各督撫大臣切實婉商,免其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