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體製創新是基礎教育改革過程中曆久彌新的課題。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和國家對高素質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如何以教育體製改革為契機,帶動教育質量的全麵提升,是基礎教育階段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杭州市下城區以實現“更均衡、更公平、更充裕”的小康社會教育為目標,在教育體製創新方麵取得了突出成就,在打造高水平教育強區,爭創全國一流現代化和諧教育進程中,開拓創新,各級各類教育健康、快速、協調發展,區域教育均衡化、公平化、優質化程度不斷提高,為區域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的公平、穩定、和諧作出了積極貢獻。
全書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討教育體製創新的背景及若幹理論問題。第二部分從區域組織重組與效能建設、資源優化配置與效益分析、教師製度改革與專業化發展、學校體製與機製創新、教科研製度與學術強校、新課程製度與素質提升等六個方麵闡述下城區教育體製創新的實踐,是全書的重點。
區域組織重組與效能建設。政府應該積極轉換角色和職能,強化公共服務意識;優化政府的組織架構及運行機製,建立規範有效的執行流程,切實提高政府執行力。下城區不斷創新教育理念,遵守教育規則,提升教育效能。通過教育文化年建設、教育品牌建設和教育學術之區建設,打造學術品牌;通過教育直屬單位體製改革、督評“一室兩中心”建設、區域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教育革新為發展服務”(APEID)中心建設以及名校集團化建設,完善組織結構。
資源優化配置與效益分析。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是有關國家和地區科學、和諧發展的重大議題,是推進和諧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公平與效率是教育資源配置的兩個基本原則。杭州市下城區以名校集團化戰略推進教育公平;以名師共享製度推進信息流動;建構終身教育體係,創建學習型社區,有效提升了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益。
教師製度改革與專業化發展。“國運興衰,係於教育,教育成敗,係於教師”。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業務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現代教師管理製度要求確立科學化、多元化的管理目標,構建嚴格規範的教師準入製度、開放多元的教師遴選機製、合理靈活的人才使用製度以及教師激勵評價機製。教師培訓應基於教育成長,構建培訓基地;創新培訓方式,靈活培訓模式。下城區通過區域基礎教育教師共享製度、建立教師交流空間與平台以及建立城鄉教師互動交流機製,不斷推進教師交流和專業化發展。
學校體製與機製創新。人本化管理理念促進了學習型組織的興起。構建學習型學校是未來學校體製創新的重要方向。引入扁平管理和學校經營理念對於促進學校體製機製創新具有重要意義。下城區各級教育部門,結合學校實際,展開了創建“學習型校園”、“學習型學校”的創新活動,並且把建設“學習型學校”作為一種理念,貫穿於學校的發展之中。
教科研製度與學術強校。我國教師在科研過程中存在功利性傾向嚴重、研究方法不明確、課題研究上追風獵奇等問題,有必要通過機製創新、模式創新以及激勵創新等途徑,推進學術強校。杭州市下城區通過加強教科研的組織建設、強化下城區教育與科研院校合作、組辦年度創新大會等推進機製創新;通過打造研究共同體、依托學會、促進研訓一體等推進模式創新;通過突出科研評選、開展各類科研骨幹培訓、進行校本科研等途徑促進激勵創新。
新課程改革與素質提升。課程範式向生成型、開放型、創新型課程範式的轉換,既是時代的要求,更是教育創新背景下課程創新的基本內涵。注重校本課程開發、“減負增效”、彰顯學生主體性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特征。杭州市下城區通過特色學校建設發展校本課程;通過堅守“三條底線”、減負聽證會製度、健全檢查監督製度等創新舉措切實推進“減負增效”;通過在課程觀念上建立大課程意識,在課程形式上現多元化、立體化的原則,在課程內容上,遵循特色化原則,在課程學習行為上,注重動態生成,彰顯學生的主體性。
該書的出版得到浙江大學“211”三期項目“人才成長規律與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資助,由徐小洲和周培植負責主編。其中,陸娟君撰寫了第一章,梅偉惠和李笑芳撰寫了第二章,劉豔舞和章建國撰寫了第三章,盛蘭芳和範琪撰寫了第四章,李誌永和薑娜撰寫了第五章,劉豔舞撰寫了第六章,何楊勇和董誕黎撰寫了第七章,樸鍾鶴和歐自黎撰寫了第八章。全書由徐小洲和周培植統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