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這一天(1 / 2)

我不是複仇主義者,我無意於把日本軍國主義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賬上。但是,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

——梅汝

1946年1月19日,日本東京,天氣晴朗,萬裏無雲,霧靄盡散。

東京千代田區的市穀高地,原日本陸軍司令部的大門上方的平頂高牆上,高高飄揚著中、美、英、蘇等11國國旗,大門頂端掛著一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牌子,大門口站著四個哨兵外,稍遠的那油漆一新的位於左右兩旁鐵木結構的長形哨棚裏,各站著八名腰間佩帶手槍的美國憲兵。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今天將在這裏開庭。

7點40分左右,參加成立大會的最高總司令部的60名代表,11國代表團的各30名代表,國際法庭的全體法律專家和部分翻譯人員,日本政府的四十名代表,以及四千日本各界人士陸續進入會場。

進入會場,主席台上方,懸掛著寬大的紅色橫幅,上麵是五行分別用中、英、法、俄、日五種文字書寫的金色大字:“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成立大會。”由於與會者的背景和感情的不同,望著這橫幅有的振奮,有的感歎,有的畏懼,有的惱恨。主席台的橫梁上同樣懸著中、美、英、蘇等十一國國旗。會場上回蕩著歡快的軍樂聲,烘托著場麵的氣氛。

8時整,盟軍參謀長,美國將軍薩塞蘭宣布:“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成立大會開始!全體起立,向參與國際軍事法庭的十一國國旗三鞠躬!”

他與主席台上的人轉過身去,三鞠躬之後喊道:“為在反日本法西斯戰爭中犧牲的各國將士們默哀三分鍾!”

之後,麥克阿瑟宣讀兩項命令。第一項是駐日同盟軍最高總司令部決定於1946年1月19日成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第二項是駐日同盟軍最高總司令部頒布《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自即日起施行。

隨後,麥克阿瑟命令鳴炮12響。頓時,從東京南部駐日同盟軍炮兵基地傳來了11聲由八門大炮同時發出的巨響,象征最高總司令部的第十二聲,即由48門大炮同時發出,渾厚的聲音響徹整個東京,它在告訴人們,一個曆史性的時刻開始了!反法西斯的正義人們期待已久的這一天終於到來了!

早在1946年年初,最高總司令部通知日本首相幣原喜重郎,命令他在1月11日以前將原日本陸軍司令部大樓全部騰出來。這裏即將作為即將揭幕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所在地。選擇這個地方作為審判日本戰犯的地方,也可謂是煞費苦心。這個大廈戰前一度是日本著名的陸軍士官學校,日本的許多政界和軍隊的許多要員從這裏畢業,包括許多即將接受審判的要犯,也曾經畢業於這裏或在這裏學習過。這個地方可以說是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搖籃。戰時這裏成了日本軍部和參謀本部合組的大本營所在地,也就是日本侵略戰爭發號施令的神經中樞。在這個曾經見證日本軍國主義罪惡的中心對那些犯有累累罪行的戰犯進行審判,其寓意可謂回味悠長。

法庭的各項前期準備工作陸續完成,法庭即將成立,法庭由中、美、蘇、英、法、印度、澳大利亞等11國指派的11名法官組成。各國法律專家於1月13日、14日陸續達到東京。

經過中國參加東京審判的檢察官向哲浚的推薦和國民政府的慎重考慮,中國政府指派學識淵博、人品高尚的梅汝參與東京軍事法庭,代表受害的4億多中國人民遠赴東京,“在侵略者的國度對侵略者實行正義的審判”。

梅汝,1904年生於江西省南昌縣,1916年12歲時即考取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從清華學校畢業後即赴美留學。1926年,梅汝以最優等生的成績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獲得文科學士學位,並被選入“懷·白塔·卡帕”榮譽學會。1926年夏至1928年冬,梅汝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攻讀法律,並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先後在山西大學、南開大學、中央政治大學任教,講授英美法,並先後擔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立法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梅汝在中國法律界深孚眾望,享有盛譽。他恥於攀龍附鳳,樂於淡泊明誌。蔣介石任命他為立法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時,立法院長居正三次登門勸說才勉強上任。三年前,蔣介石又任命他為司法行政部次長,他婉言謝絕。但是,這回任命他為中國駐國際法庭法律代表團團長、首席檢察官和首席法官時,他為了伸張正義,二話沒說,肩負中國人民的重托,欣然受命前往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