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謀是這樣形成的(1 / 2)

從1946年9月19起,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德、意、日三國結盟問題進行了調查;10月21日,遠東法庭開始調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問題,這兩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交織在一起的。此時,世界法西斯三大罪魁中,希特勒已經於德國戰敗前自殺,墨索裏尼也於1945年4月被處決,隻剩下日本的東條英機還被關押在巢鴨監獄,因此,對東條英機的審判成為人們弄清德、意、日三國結盟的突破口。而東條英機又是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罪魁禍首,審問東條英機,也就牽涉到發動太平洋戰爭真相的問題。

1936年11月25日,德國和日本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規定締約國相約對於共產國際的活動相互通報;締約國對於遭共產國際威脅的第三國應據本協定的宗旨,采取防止措施或邀其加入本協定;締約國任何一方未經對方同意不得與蘇聯訂立違背此協定的條約。在這個協定的基礎上,德國和日本企圖建立一個政治軍事同盟。這個協定表麵上反對共產國際,實際矛頭主要指向蘇聯。1937年1月6日,意大利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三國達成協議:德、意讚同日本侵略中國,日本支持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至此,德意日形成了柏林—羅馬—東京軸心。

提起三國同盟,就不可避免的談及日本的北上和南進戰略的製定。日本確定對外擴張的總體政策後,日本最高統帥部始終存在兩種不同意見。一是日本海軍主張南下攻取東南亞地區,被稱為南進戰略;二是陸軍主張北上進攻蘇聯,被稱為北上戰略。這兩種意見在日本對外擴張過程中的矛盾始終相互交織。

1939年5-9月關東軍對蘇聯發動的諾門坎戰役徹底失敗後,日本內部放棄北上戰略。1940年6月,納粹德國橫掃西歐,法國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戰敗投降,隻有英國憑借英吉利海峽還在困守中。日本軍國主義者認為南進的機會來了。在日本朝野上下一片戰爭叫囂中,1940年9月27日,日本在柏林和德意簽署三國同盟條約。條約規定:日本承認德國與意大利在建立歐洲“新秩序”事業中的領導權,德國與意大利則承認日本在建立東亞“新秩序”事業中的領導權。三國保證,當締約國與其他國家發生戰爭時,彼此以政治、經濟、軍事之一切手段互相支援。三個邪惡軸心的關係得到進一步強化。

有了三國同盟的支持,日本軍國主義氣焰更加囂張。1941年10月18日,戰爭狂人東條英機出任日本首相,並兼任陸軍大臣和內務大臣,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日本軍國主義氣焰達到頂峰。

為了調查太平洋戰爭發動的內幕以及德意日三國合作的內幕,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東條英機等重要日本戰犯進行了提審。

在提審中,東條英機交代,他出任首相的第二天,便決定采納海軍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於1941年1月8日寫的《南進東南亞之作戰設想書》,首先進攻美國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

提起山本五十六,東條英機對他流露出某種羨慕之情:“山本先生於1943年4月,在太平洋指揮作戰,乘飛機經所羅門群島上空飛往布幹維爾島的時候,飛機失事,山本遇難。日本從飛機殘骸中找到他的屍體,發現他的手還緊握著軍刀。他沒有在征服者的法庭上受審,他是幸運的。”此時的他還不知道,山本五十六的死,是因為美軍破譯日軍密碼,提前得到山本動向的情報,當他的飛機準時起飛後,很快落進了美軍的伏擊圈,遭到突然襲擊,山本座機被擊中墜毀。

1941年10月22日上午,東條與海軍相島田繁太郎,外務相東鄉茂德等日本軍政要員在大本營連續召開聯席會議,討論對美國的開戰時機,如何通過與美國談判麻痹美國以及準備備戰情況等,會議聽取了山本關於進攻珍珠港的詳細彙報,囑咐他加緊作戰準備,擬定了《帝國國策實施要領》。《要領》宣稱為了建設“大東亞新秩序”,日本決定對美國、英國、荷蘭等國開戰,並確定進攻時間定在12月初。

1941年11月5日,日本禦前會議通過這個《要領》。

法庭隨即讓在場的原外相東鄉茂德交代怎樣麻痹美國的真相。東鄉說:“當時日本和美國正在進行和平談判,為了麻痹美國,我向東條提出,最好增派曾出任意大利、德國大使的外交老手來棲英豐先生赴美,協助已在美國任大使的野村吉三郎先生開展日美和談。來棲先生赴美時,我給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赫爾先生寫了一封親筆信,我在信中說,日本史無前例地派兩個大使出使美國,一是對貴國的無比尊重,二是對日美和談的無比誠懇。”東鄉的話語之間竟有一種對自己作為的“自豪”感。

日本為和美國的談判準備了兩套方案:《甲案》和《乙案》。《甲案》主要內容是:日軍有條件地從中國華南地區撤軍,但至少25年內不會從中國華北、內蒙古以及海南島撤軍;日本堅持履行三國同盟條約。《乙案》作為替代方案,隻允諾不在西南太平洋地區實行武力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