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到了公元前7年,王莽同誌的仕途受到第一次打擊,他的皇帝表哥也死翹翹也。漢成帝沒有兒子,由他的侄子定陶王劉欣繼位,史稱:漢哀帝。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哀帝祖母傅太後掌權。西漢政治的傳統決定了,她當然要任用自己的兄弟。這個時候,沒人顧得了某人的賢能聲譽是否天下第一,能否為我所用才是任用的第一條件。
外戚集團順理成章地換血。
於是,王莽同誌被掃出京城,黯然去到封地。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王莽將會在他的封地頤養天年。我們後人,也會看到一個道德品質都非常高尚、受人尊敬的老人。
非常非常的遺憾,曆史沒有如果。
有的,就是忒不靠譜兒。
因為意外出現了。
被員工忽悠的董事長:聰明人做糊塗事
曆史的進程到了這裏,腳步卻並不停止,世界萬物仍然隨著曆史的前進而前進,這當然包括王莽,也包括漢哀帝,還包括王政君。如果,在這個曆史的進程中,哀帝的運氣好一點兒,可以跟著曆史的進程多前進幾年,或者王老太婆的運氣沒那麼好,在漢哀帝見閻王之前即壽終正寢,不與這曆史玩兒了,那麼,曆史也許就不會為我們留下一個遺臭萬年的王莽,很可能留下的就是一個道德品質高尚成為人類楷模的王莽同誌,或許千古賢臣也不定呢。
前麵就講了,曆史沒有如果。
漢哀帝的運氣,的確不怎麼樣,隻當了7年的最高領導,即一命嗚呼;漢哀帝祖母、媽媽的運氣,也不敢恭維,居然在漢哀帝之前,也自先就死翹翹。唯有王老太婆的運氣,可就是好了那麼一點點兒,年近80高齡,就是不死。
坦率地講,這樣的結果,還真不知道是王莽的運氣,亦或根本就是他的不幸?
流芳百世,或者遺臭萬年,居然也是偶然促成。
到了封地的王莽,並沒有因為仕途坎坷而消沉,他仍然一如既往地謙恭,一如既往地豪爽,而且,一如既往地仗義疏財,一如既往地製造道德品質高尚的神話,一如既往地賺取勞苦大眾的敬仰與社會楷模的優良聲譽。他仍然還是王莽,王莽同誌是個好同誌。
王莽有一個兒子叫王獲,這小子大概沒有受過王莽同誌小時候受過的冷遇,也許,從他出生到成長,到長大成人,多少也算得上高幹子弟,自然有抬轎子拍馬屁的哥們兒前呼後擁,也多少沾染了一些兒紈絝子弟的習氣,據說有一位奴隸竟然衝撞他,這哥們兒氣盛,順手就把這奴隸的小命給消滅了。
這不是大事,在西漢末年的那個時代,還殘留著奴隸社會的尾巴。就算一般人家的子弟消滅了一名奴隸,如果奴隸有錯,那是該殺,如果冤殺奴隸,也不要緊,按官價賠償,也就是一頭牛。隻是這哥們兒運氣不好,他有一位道德品質極為高尚的爹,王莽同誌堅定不移地要求王獲同學自殺償命。
的確是社會的楷模,大義滅親。
那個時侯的通訊很不發達,可這輿論就是沸沸揚揚,很快,王莽同誌大義滅親的舉動即傳到京城。這高尚的舉動讓那些深受高幹子弟欺淩的勞苦大眾感激涕零,紛紛傳誦,也讓N多中央領導同誌為他高唱讚歌,請求最高領導恢複王莽同誌官職。又正好,這一年竟然就出現日蝕,這又是最高領導不任用賢人所致的最好說辭……嗬嗬,這日蝕還真出現得是時候。
漢哀帝不情不願地把王莽召回京城。
嗬嗬,機會來也。不到一年,漢哀帝就死翹翹也。中央大權即刻就掌握在那位就是不死的老太婆太皇太後王政君手中。
王莽東山再起。
大義滅親好啊,再“滅”一個獨掌朝政。
王政君立9歲的劉其子為帝,史稱:漢平帝。國家大事都由大司馬王莽作主……這個時候,王政君可信任的人,基本上也就隻有王莽了。重掌大權的王莽,首先將哀帝一朝所寵信的臣子包括外戚或消滅或趕出京城。不久,中央領導們即聯名上書太皇太後王政君:王莽是安定漢朝的大功臣,懇請太皇太後封王莽為安漢公(“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載同符”)。
但高風亮節的王莽同誌打死不受。後來,經各位中央委員多次懇請,實在是盛情難卻推遲不過,才非常非常不好意思地“勉強”接受封號,但卻將封地堅定不移地退還給國家。
王莽同誌再一次以實際行動證明,他的確就是高風亮節的好同誌。
隨後,便有道德學士上書太皇太後:您老人家德高望重,而且壽比南山,應該好好保重貴體,您老人家的身體健康就是大漢的健康,也是大漢子民的福分矣,所以別太為國事操勞,些許小事就交給道德情操都極為高尚的安漢公同誌辦理吧,他辦事,全國人民通通放心,您老人家就安心頤養天年吧(“太後不宜親省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