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君臣往事——伴君如伴虎,而且是猛虎(1)(1 / 3)

天才統帥韓信的悲劇結局

韓信作為一代名將,彪炳史冊。公元前204年,他用背水一戰的策略,以數千兵力擊敗二十萬趙軍。公元前202年,他用十麵埋伏的計策,逼得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可以說,韓信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韓信在功成名就之後卻未能壽終正寢——在公元前196年,韓信被劉邦的妻子呂後誘殺於長樂宮鍾室。難道韓信之死真的是應了那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韓信為什麼會落得如此下場?

在楚漢相爭的最後關頭,韓信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用項羽的說客武涉的話說,是“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用齊國辯士蒯通的話說,是“當今二主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為楚則楚勝”。總之,韓信已成為劉、項之外的第三種力量。因此,武涉和蒯通的意見是一致的,即韓信應該取中立態度,誰也不幫,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這個建議如果當時被采納,則《三國演義》的故事,隻怕就等不到曹操、劉備、孫權他們來演了。

可是,韓信猶豫過來猶豫過去,最後還是下不了背叛劉邦的決心。因為,韓信覺得劉邦於己有恩,終不忍背叛。韓信對項羽的說客說,當初我事奉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計不從,這才背楚歸漢。漢王授我大將軍印,給我數十萬兵,脫下自己的衣服給我穿,省下自己的飯菜給我吃,言聽計從,這才有了我韓信的今天。一個人,這樣親愛信任我,我背叛他,不吉祥啊!

當然,韓信也還有幾分僥幸,總以為自己有功於漢,終不至於真的兔死狗烹。總而言之,說到底,還是“不忍”。不忍,就是婦人之仁。於是,有著婦人之仁的韓信,最後還是被那個不仁的婦人呂後給收拾了。

其實劉邦早就想收拾韓信了。盡管劉邦出於政治的需要重用了韓信,盡管聽了他一席高論後也“自以為得信晚”,但他剛一進軍營就伸手要權要官,而且獅子大開口,非大將軍不當,也仍然會讓劉邦心中不快,並留下陰影。沒有哪個當領導的會真心喜歡這種狂傲的下屬,無論他們是如何地有真才實學。也不會有哪個領導會高興被自己的下屬趁機要挾敲一竹杠,也不管他們立下了多大的功勞。可以肯定,當韓信要求當假齊王時,劉邦心裏便已經動了殺機,隻不過並沒有流露出來罷了。因為劉邦能忍。為了自己的所謂“大業”,劉邦是什麼都忍得下的。

當然,當劉邦認為可以不必再忍時,事情就大不一樣了。

劉邦收拾韓信,是一步一步來的。也可以說,是有計劃有預謀的。

就在韓信發兵幫劉邦打敗項羽沒多久,劉邦就突然襲擊奪走了韓信的兵權,然後借口“義帝無後,齊王韓信習楚風俗”,把他打發到下邳(今江蘇省邳州市)當楚王。這種事劉邦以前就幹過一回。劉邦曾在某個清晨佯稱漢使,飛騎馳入軍營,趁韓信和趙王張耳還沒起床,就在他們的臥室內奪走印符,調兵遣將,弄得韓信和張耳大驚失色。這一次又故伎重演,趁著平定魯國的機會,突然“還至定陶,馳入齊王(韓信)壁(軍營),奪其軍”。有過經驗教訓的韓信,應該想到劉邦會來這一手。在兩次被突然襲擊後,韓信也應該有所警覺,可惜他沒有。

在劉邦心裏,韓信其實已對他構成威脅。蒯通早就對韓信說過:“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也就是說,一個為人之臣的,如果才智、能力和功勞都大到無以複加的地步,他也就性命難保了。因為所謂君臣關係,誠如韓非子所言,是“主賣官爵,臣賣智力”。雙方的關係之所以能夠維持,全在於人君手上有足夠用於封賞的官爵,而人臣的智力又總是不夠用,或總是有用武之地。如果某個人臣的智力和功勳已大得賞無可賞,這個買賣就做不下去了。因為再下一步,便隻有請人君讓出自己的交椅,這是任何一個稍有頭腦和能力的君主都斷然不能接受的。劉邦和韓信的關係便正是這樣。所以,劉邦非幹掉韓信不可。

不過,劉邦還是打算一步一步來,並不打算一下子就置韓信於死地。就在徙韓信為楚王的第二年,劉邦偽稱天子巡狩,出遊雲夢,從洛陽來到陳丘(今河南省淮陽縣),在諸侯郊迎的道旁,突然襲擊秘密逮捕了韓信,理由是有人告他謀反。這當然不是事實。要反,當齊王時反不好,等到今天?劉邦也清楚那舉報是誣告,但卻不願放過這個收拾韓信的機會,於是便把他綁在車上帶回了洛陽。一到洛陽,便宣布大赦天下,也趁機“赦免”了韓信,隻不過把他降為淮陰侯,也不讓他到封地就職,而是留在朝中,頗有些“寬大處理,以觀後效”的意味。

劉邦這樣做,自有他的道理。劉邦深知,政治鬥爭講究的是“有理、有利、有節”。此刻殺了韓信,理由並不充足,諸臣心中不服,自己也於心不忍。後來,韓信果真與陳豨合謀反漢,被呂後用蕭何之計秘密逮捕後處死。劉邦從戰場歸來聽到消息後,其反應是“且喜且憐之”。好一個“且喜且憐”,實在是劉邦真情的寫照。劉邦對韓信的感情確實是複雜的。劉邦雖然嫉恨討厭韓信,卻也欣賞憐愛韓信。韓信畢竟是有功之臣,也是有才之人,能不殺,當然最好是不殺。何況韓信將兵多年,在軍隊中有一定威望,也多少有些心腹。驟然殺了韓信,弄不好會引起兵變。因此,劉邦決定再等一等,再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