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課題號:05JA720007
舜文化與中華民族道德文明研究
翟滿桂
一、申請者近三年來主要研究成果
項目負責人參與了教育部教育科學重點課題《區域道德培育研究》子課題《舜德教育與大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研究》(科規辦[2002]9號);主持了省社科聯立項課題《舜文化與德治理念》;主持了省教育廳立項課題《柳宗元與湖湘文化》。出版學術專著3部,另有合著3部,發表論文60多篇。近三年代表作主要有:
《舜文化是中華民族道德文化之源》(《湖南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刊載,《人大複印·文化研究》2002年第4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第3期轉摘,《新華文摘》2002年第5期轉摘),獲永州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
《舜帝的孝悌與施政》(《求索》2002年6期刊載);
《弘揚舜文化》(《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10月17日刊載);
《關於舜帝曆史文化研究之探求》(《德治理念》,人民日報出版社,2002年版);
《人類童年的舜文化與倫理道德》(《舜德千秋》,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對舜文化的追溯與思考》(《精神文明導刊》2004年第2期刊載);
《柳宗元與舜帝》(《零陵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刊載,《人大複印·中國古代文學》2002第2期轉載);
專著《詩詞曲散論》(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版)獲湖南省第六屆社科成果獎;
專著《一代宗師柳宗元》(嶽麓書社,2002年版)獲湖南省第七屆社科成果獎;
合著《人皆可以為堯舜》(人民日報出版社,2004年版)。
二、本課題研究現狀及趨勢,課題的實際意義和理論意義
(一)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趨勢
中華民族道德文明研究是一個重大問題。中國是古老的文明大國,關於道德文明研究,曆來中外學者都在為之不懈地奮鬥,既有的道德文明研究涉及職業道德、地域道德、少數民族道德、青少年思想道德等方麵的探討。近些年的相關研究成果有朱貽庭的《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陳來的《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唐凱麟、曹剛的《重釋傳統——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評述》等關於傳統倫理道德研究的探索,相關的重要著作還有吳銳的《中國思想的起源》、萬俊人的《現代西方倫理學史》、美國學者杜維明的《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等。尤其是近年來不少學者已將目光關注於尋找民族精神立足點的研究,如夏立新的《關於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幾個理論問題》、方立天的《中華文化的三大傳統》、劉夢溪的《文化傳統的流失與重建》等。他們對中華民族道德文明的研究不乏真知灼見,其篳路藍縷之功令人欽敬。然而,有關中華道德文明之源及其傳承關係的探尋,學界因種種製約未及深入,一般都自商周始,從而淡化了對舜文化這一中華民族道德文明“原點”的研究,影響了從社會發展曆史長河的源頭對中華民族道德文明的整體把握。事實上,無論是儒家的仁義禮教,還是道家的自在無為、墨家的兼愛尊賢,或是後來儒、道、佛的“通而同之”,均可以在舜帝道德文化“原點”中找到傳承吸納的基因。
(二)研究本課題的實際意義和理論意義
1.本課題的實際意義:舜文化是中華民族道德文明的“原點”。本課題跳出曆來對道德文化現象的個案研究法,通過對中華民族道德文明源頭的切入性研究,探討中華民族道德文明基因的傳承,更好地揭示中華道德文明的內在本質與演變軌跡,為推動社會主義道德文明建設,提升國人文明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建設和諧社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實踐價值。研究成果將填補中華民族道德文明起源研究的空白。
2.本課題的理論意義:通過對舜文化這一中華民族道德文明古老源頭的發掘,整合其在中華道德文明中的傳承,不僅拓寬了哲學倫理學的研究領域,而且對古代文化、曆史、教育等學科之研究,以及當代社會主義道德文明建設,亦有較多的啟迪和建樹。
三、本課題的基本內容,預計突破哪些難題
(一)基本內容
其一,關於舜文化。舜文化是什麼?它形成的背景及其內涵。其二,舜文化為什麼是中華道德文明之源,它對華夏文明的形成所產生的影響。其三,舜文化在中華道德文明嬗變的若幹階段中的作用。其四,舜文化的現代意義,對於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建設和諧社會道德文明的貢獻。
(二)主要觀點
1.舜文化是中華民族道德文明之源。舜帝所生活的年代距今大約4200年,是母係社會向父係社會轉型時期。舜帝的道德思想和政治作為,使東方人類社會從野蠻時代過渡到文明時代。舜帝作為奉行孝悌德行的典範,首倡了倫理道德之風。《尚書》、《史記》均載:“德至舜明”,“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以舜帝為主體形成的舜文化,是中華道德文明的始祖。
2.舜文化的基本內涵。舜文化以倫理道德為基石,衍化出四重道德:其一,家庭道德。尊重家庭,孝順友悌,身體力行,德行於世。其二,社會道德。修身為本,待人誠實,樂於助人,德教化人;采民風,製簫律,作韶樂。其三,政治道德。實施善舉,推行五教,擢賢任能,用人惟績;心懷天下,勤政愛民,“舜勤民事而野死”(《國語·魯語上》),葬於“蒼梧之野”,是中華民族勤政愛民的優秀楷模。其四,宇宙道德。對“天”的絕對信仰和崇拜,對“天”的認識、適應和掌握,對“天”的改造和利用。古老的舜文化從“原點”上提倡家庭、社會與自然的和諧。
3.舜文化對中華道德文明的開創及發展的傳承路徑。舜文化創立了中華道德文明,奠定了中國古代宗法社會的倫理道德思想基礎。其對華夏文明發展的影響有以下幾個階段:一是三代歸秦。舜帝之後的夏商周三代,是中國古代宗法社會文明的初創時期,上承堯舜的孔孟儒家逐步完善成熟。二是漢代尊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倡導《孝經》,君權神授,“移孝為忠”,表現出道德、政治和法律三位一體的鮮明特征。三是唐代包容。唐太宗以堯舜為榜樣,兼容並蓄域內外各種思想文化,創造了古代華夏文明的極盛時期。四是宋明理學。以“理”為核心的程朱理學上升為社會主流思想,朱熹《四書集注》成為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帝王之學”。五是清代“定性”。康熙內佛外儒,善學程灝《定性書》,順應民情,自身基本漢化。六是“五四”狂飆。孫中山主張三民主義,其核心是以上古堯舜大同社會為理想的民生主義。“五四”新文化運動“衝決網羅”,興起了思想解放的大潮。
4.中西道德文明機製的差異。將古埃及、巴比倫、希臘和中國在人類童年時代創造的輝煌文明進行比較分析,中國古文明的取向是倫理道德,道德與政治合途而成為“德治”。西方則遵循古希臘、希伯來的理性傳統,走的是宗教、法製文明相融合的途徑。中華民族以道德文明的傳承凝聚了民族的團結和統一。
5.舜文化的現代意義。豐厚的倫理道德傳統是我們的重要國情,優秀的民族精神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原動力,道德文化的崛起是全球文明交流與發展的新趨勢,弘揚舜文化是現代和諧社會道德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三)預計突破的難題
首先,將對舜文化是中華民族道德文明之源進行充分地挖掘。中華文明號稱上下五千年,以往對道德文明的闡釋卻始自商周,距今不過3000年。舜帝所生活的年代早於夏代,幾乎湮沒的上古史的資料稀少是製約研究工作深入的主要難題。為了開拓這一研究領域,我們先後花了幾年的時間,稽考文化典籍,收集考古新資料,對中華民族道德文明曆史“原點”研究已有一些基礎,取得一定進展。其次,將對舜文化與中華道德文明的傳承進行係統地廓清與整理,闡釋舜文化對華夏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對當代建設和諧社會道德文明的作用。這些都是哲學倫理學乃至古代文化、曆史、教育等學科中尚未破解之題。通過本課題的深度開發,預計將會取得重要的突破。
四、課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和進度計劃、中期成果
(一)課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以舜文化為切入點,以儒道佛等傳統文化為背景,充分占有課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並作深入係統的探討。采取綜合分析和哲學抽象的方法,對舜文化與中華道德文明的關係進行全麵梳理和還原分析,了解中華民族倫理道德文明的發生背景和傳承經曆(包括國內衍生背景和國際橫向比較),廣泛吸納政治學、曆史學、社會學、文化學、宗教學等學科的成果,使舜文化與中華道德文明研究具有堅實的哲學基礎和廣闊的學術視野。
(二)擬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
1.文獻法。本課題的文獻積累已有較豐厚的基礎。我校的舜文化研究所已在國內征集了大量的資料,特別是考古新資料;各大圖書館中凡能複製的相關資料基本上都已複製到位;本校圖書館館藏豐富,有全套的《四庫全書》。
2.訪談法。永州市寧遠縣九疑山是舜陵所在地,祭舜大典自先秦至今一直沒有停止,舜文化在當地老百姓中的影響深遠而廣泛。在近幾年永州九疑山多次舉辦的中外祭舜大典和學術討論會上,課題參與者結識了很多海內外的相關人員。現在,以江澤民“九疑山舜帝陵”題詞為旗幟的九疑山祭舜大典已成定製,2005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在九疑山舉行省長祭舜儀式,屆時有更多的海內外人員參祭。通過與他們進行走訪座談,廣泛了解海內外舜帝崇拜的遺存情況及其對現實生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