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春水上那冰層的迸裂聲(2)(2 / 3)

探測距地球4—40萬公裏這麼一個範圍裏空間的環境,對於人類來說,這是通向月球的一個通道,研究這個通道上的空間環境,對於地球的環境、地球今後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

此外,對月球衛星需配置的探測儀器及各項技術指標都提出了明確要求。

2000年8月,在國防科工委的組織下,由王大珩、楊家墀、王希季、孫鴻烈、塗光熾、劉振興、王水、朱能鴻、薑景山等九位院士和總裝備部、航天科技集團、科技部、中科院和高等院校的五位專家組成的評審組,對由歐陽自遠梯隊編製的中國科學院“月球資源探測衛星的科學目標與有效載荷”進行了論證評審。

專家論證會認為:“我國月球探測計劃與科學目標先進、明確,意義重大,合理可行,是對國際上已有的月球探測結果的重要發展;各項技術指標先進合理,均有創新特點,作為目標探測的重要起步,能獲得有重大意義的新結果,又符合我國國情,在現有條件下可以實現。”

我請歐陽自遠回憶一下,這十年來他共起草了多少個報告?

他想了想,告訴我:大概有十一二個吧,每個報告總有十五萬字左右。

月球探測計劃正式進入政府層麵。

國防科工委成立了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領導小組,組長是國防科工委主任張雲川,有關部委的副部長是領導小組成員。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傑為中國月球探測計劃“嫦娥一號”工程的總指揮。

欒恩傑1965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自動控製專業,1968年清華大學精密儀器專業研究生畢業。參加工作後一直在導彈部隊或導彈研製部門,從技術員做起,工程師、所室副主任、副所長、所長、副院長、高級工程師,穩穩篤篤,一步一個台階。1988年調航空航天部任總工程師,1993年出任航天總公司副總經理兼國家航天局副局長,1998年起擔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國家航天局局長。

欒恩傑是導彈控製技術專家,又是航天工程管理專家。在我國導彈控製技術、型號研製管理和國防科技工業管理領域作出了重大貢獻,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部科技進步一、二等獎。2004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會上,欒恩傑作為高級專家,對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談了自己的研究體會。

欒恩傑的經曆證明,世界上任何重大的工程,管理者都得是既懂技術又懂管理。恰似鱷魚對於獅子來說,隻是一個揭不開蓋子的美味罐頭,當今科學的高速發展已經使得一個不懂技術隻懂管理的人麵對一個龐大的係統工程時無從下手。

孫家棟被任命為中國月球探測計劃“嫦娥一號”工程的總設計師。

自三十八歲時擔任中國第一顆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總設計師後,他還是“東方紅二號”、“東方紅三號”、“東方紅四號”等我國自製衛星的總體設計師,並主持和參加主持了“東方紅三號”通訊廣播衛星、“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以及地球資源衛星三大航天工程。

孫家棟還曾充當起“生意人”的角色,與國際航天界商家打交道,為我國火箭承攬發射外國衛星業務,出任中國航天對外發射代表團團長。1990年4月7日,我國用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發射升空,送人預定軌道,這是我國運載火箭首次進入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

作為有著崇高榮譽、已健在不多的“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孫家棟近四十年的人生曆程幾乎就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的一個縮影。他一頭雪峰下,深藏的情感像潛伏地底的礦脈也像礦脈一樣嚴峻的臉上,也無不打上這一曆史過程中幾乎所有重大事件的烙印。

這一年,孫家棟已經七十四歲。無論是生理年齡,還是他已右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高級顧問的雙重身份,他都有理由從他跑了一輩子的海角天涯、山渺漠遠中撤出來。他應該坐在家裏抱抱孫子,和老伴多嘮嗑嘮嗑。

他比許多老人更有理南享受改革開放的物質成果,或者說,比起許多老人,他更會珍惜這夕陽正紅的晚景。這幾十年裏,他和親人在一起變得不正常,不和他們在一起則是正常的。就是人好容易坐在家裏了,也多揪心懸膽,哪一次導彈、衛星發射前他不像枕著顆定時炸彈睡覺?

這幾十年裏,老伴記得他真有閑工夫陪自己坐下來唯有一次——

1994年11月,老伴患了腦血栓,病情嚴重,醫院立即對她進行了全力以赴的緊張搶救和治療。消息當天便傳到了遠在幾千裏之外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幾乎人人都知道了這件事,唯獨孫家棟不知道,同事們不敢告訴他,此時火箭、衛星均已測試完畢,發射場的各項工作全部就緒,衛星發射已進入倒計時。作為這顆也是我國第一顆大容量通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的孫家棟,他的腦子裏裝的全是衛星,他要在發射前夕對衛星火箭可能出現的問題都清除至零,保證做到萬無一失……

一周後,衛星被成功地送入太空。孫家棟又馬不停蹄,趕回北京主持與美國航天代表團的談判。在會談文件上簽完字後,他一下暈倒在地,從會場用擔架直接抬進了附近的海軍總醫院。比說書還巧的是,或許是天可憐見,老伴也住在這家醫院裏。開始,兩個互相牽掛的老人誰也不知道對方就在一箭之遙。後來,待病情穩定後,院方將老兩口安排到了同一間病房,出院後,又同去小湯山職工療養院住了一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