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您今年97歲了,思維還這麼清楚,是不是和常用腦有關?”
“對,大腦要不停地活動。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今年災害多,年初是冰雪災害,‘5.12’大地震也是多少年沒有的。”
“地震以後政府反應快,威信大大提高,對當地人民也是教育。”
“我常講,幾千年來,我們國家都是災難和文明進步伴隨在一起的。有一句名言: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曆史災難,不是以曆史的進步為補償的。”
“是恩格斯說的。”看到老人反應這麼敏捷,大家都笑了起來。
“我們的曆史總是和洪水、幹旱、地震等災難聯係在一起,但我們這個民族從沒有潰散過,反而愈挫愈奮。”
老人表示同意:“一個民族和一個人一樣,災難能鍛煉一個人的意誌,也能鍛煉一個民族的意誌。”
這是2008年8月4日,溫家寶總理自2003年以來第五次看望季羨林先生的場景。兩位老人直麵現實,一段對多難興邦的探討,體現了閱盡世事的淡定從容。
因為有災難的羈絆,曆史經曆了太多的曲折。王朝的耀眼時光之後,多半是落寞的調子。再看清末頹廢的場景:一間小屋,幾盤小床,幾個年紀輕輕的闊少爺臉上已經頗顯老相,猥瑣的樣子令人作嘔,蜷曲著的身體像是個倒著的問號,在追問著迷茫的未來。他們嘴含煙袋,在雲霧繚繞中日漸沉淪,看不到危機,更體會不到危機感。
每一次災難無不以曆史的進步為補償,而進步的推動力來自人們內心深處的反省。《周易·困》說:“有悔,征吉。”身處順境,需要居安思危;身處困境,更要“三省吾身”,反思失誤的原因等。恩格斯說過,“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
現代社會中,自然災害仍然頻發,使人類措手不及。災難過後,更要審慎地自省。人不同於“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人的認識可以日積月累、代代相傳,由“小知”轉化為“大知”。古代先人早就有了“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的經驗,並有了“知天命”、把握自然規律的雄心壯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當我們敢於反思過去,並以堅定的態度去修正瑕疵的時候,還有什麼能擋住前進的腳步?勵精圖治總是建立在對之前過錯的認真總結上。
思己過而有悔,悔而改之,可稱其為君子。國家也是一樣,不斷進行自我反省,才有恢複生機的可能性。所有的挽救都是為了明天,即使還有不測之災,災難終將過去。我們在往地震博物館中放置我們的勇敢、善良、力量的同時,也將製度、人心、過去、現在、未來、經驗、教訓等關鍵詞串聯而成的泣血篇章一並裝進去,祭奠逝者,思考我們這個“其命維新”的古國,怎樣才能在一次次災難中成長。
受難的主體是人,需要反省的也是人,避開災難不說,探討思考的主體依然是人,活著便是反思的前提。
電影《泰坦尼克號》中有一個經典鏡頭:當輪船一點點沉沒,大海將生命和輪船一點點吞噬時,傑克用盡力氣抱著露絲。他動情地大聲喊叫:“露絲,你要答應我,好好活著。活著的,就好好活著吧。”無情的海水吞沒了傑克,而露絲則被傑克奮力一推,從死神手裏搶回了一條命。為了傑克,為了當年的承諾,露絲勇敢地活了下來,嫁人生子。“活著的,就好好活著吧。”這句話越來越多地被人提及。悲痛之後,重新上路,把悲痛化為前進的力量。
在珍貴的生命麵前,誰也沒有沉浸於悲傷之中的權利,沒有停滯不前的理由。麵對死亡,仍然要有好好活下去的勇氣,讓生命無懼於死亡。災難之下不能磨滅的情感,無論是對死人的懷念,還是對生者的珍惜,都是對幸運者的鼓勵。中世紀神學家呂斯布魯克說過:“許多故事是讓人死,上帝是讓人活。戰勝魔鬼,心靈需要巨大的滋養。”
災害作為一種深重的苦難,不僅在於它那一瞬間的摧毀之力,更在於它以災難記憶的方式留存心間,使苦難長期地延續。災後需要重建的,不隻是物質的家園,還有受難者的心靈家園。而重建物質與精神的家園,需要我們重新思考,對人生有新的價值評估,懷著對生命的尊崇,帶上世人的關愛,在下一個起點出發。
從抗震精神到奧運精神
2008年5月28日,薩馬蘭奇老人通過電子郵件,向中國人民說了這麼一段話:“中國人民在地震發生後,所形顯的與災難頑強鬥爭的偉大精神,本質上和奧林匹克精神是相通的……抗震過程中需要智慧、速度和力量,這和‘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格言是一致的。他們的頑強意誌和挑戰極限的精神,是對奧林匹克內涵的最好詮釋。”
一個和中國有著不解情緣的老人把奧運精神和抗震精神巧妙地聯係在了一起。從空軍強行空降汶川的身影,到解放軍徒步入震中的堅定,到中華健兒為了爭奪冠軍日夜揮灑的血汗,再到幾代人為了舉辦奧運執著的付出,都貫穿了中華民族為了生命、為了夢想的不懈追求。一百年來,中國式的智慧、速度和力量續寫著中國人的更高、更快、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