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廬山(1 / 1)

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廬山的自然風光與山水文化緊緊融合在一起,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領域中也大放異彩。

廬山雄踞在江西省九江市南部,它東偎鄱陽湖,南靠滕王閣,西臨京九大動脈,北枕滔滔長江。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雄奇險秀,剛柔並濟,形成舉世罕見的壯麗景觀。

廬山古稱匡山、匡廬。傳說在周朝時,有一位叫匡俗的先生,在廬山學道求仙。周天子屢次請他出山相助,但是匡俗都拒絕了。後來,匡俗潛入深山消失得無影無蹤。人們猜測,他一定是成仙飛升了。後世人為了美化這件事,就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稱為“神仙之廬”,據說廬山的名字就是由此演化而來的。

廬山是第四紀強烈上升的斷塊山,其山體呈橢圓形,長約25千米,寬約10千米,綿延著90餘座山峰,猶如九疊屏風,屏蔽著江西的北大門。廬山的山峰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群峰間散布有許多壑穀、岩洞、瀑布、溪澗,地形地貌複雜多樣。

廬山風光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巒、噴雪鳴雷的銀泉飛瀑、瞬息萬變的雲海奇觀、俊奇巧秀的園林建築,一展廬山的無窮魅力。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讚廬山的馬尾瀑;白居易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是寫廬山的花徑;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是寫廬山的雲霧;毛澤東的“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描寫的是呂洞賓修仙而居的仙人洞。這些均是詩景交融、名揚四海的佳境。此外,小天池、望江亭、五老峰、三疊泉等也是廬山別具一格的風景。

文化,是廬山的精魂所在。曾有一位學者這樣說過:“如果說泰山的曆史景觀是帝王創造的,那麼廬山的曆史景觀則是文人創造的。”廬山的山水文化,是中國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也是中國山水文化的曆史縮影。陶淵明以廬山康王穀為背景,創作了《桃花源記》;顧愷之的《廬山圖》是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幅獨立存在的山水畫,他的“傳神說”對以後的丹青大師影響深遠;宋代理學家朱熹複興白鹿洞書院,使其成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文人墨客的濃墨重彩,使廬山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科學家們則對廬山進行了不懈探求,地質學家李四光以廬山第四紀地質地貌為研究對象,開創了第四紀冰川學說,從而奏出一部中國第四紀地質學的世紀交響曲。

說起廬山的宗教文化,可以用“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來形容。在這座縹緲的仙山中,佛、道兩教攜手共勉,又有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在廬山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把廬山變成了宗教的薈萃地,神靈的伊甸園。風格各異的宗教建築,芸芸的宗教徒,嫋嫋的香火,清悅的梵音,構成了廬山神秘的宗教世界。

1996年,廬山以“秀甲天下”的自然風光、豐厚燦爛的文化內涵被列為《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