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生活節奏的加快、對外交往的增多、交通運輸方式的多樣化,以及社會的老齡化趨勢、疾病譜的改變等,各種急危重症、意外傷害事故及自然災害的發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如能掌握正確的急救方法,在事故發生後的“救命黃金時間”內對傷病員進行及時的、正確的初步急救,可以為傷病員後期在醫院的救治創造有利條件,從而最大限度地挽救傷病員的生命並減少傷殘。
1 生命鏈
生命鏈是指以現場“第一反應者”開始,至專業急救人員到達進行搶救的一係列活動組成的“鏈”。
它是近20年來國際上出現的急救專用名詞。美國心髒病學會最早在《美國醫學雜誌》上正式使用“生命鏈”一詞。
提示
生命鏈有五個互相聯係的環節,其內容普及得越廣泛,所有的環節進行得越及時、充分,危急傷病員獲救的成功率就越高。
立即識別心髒驟停並啟動急救係統。
盡早進行心肺複蘇,著重於胸外按壓。
快速除顫。
有效的高級生命支持。
綜合的心髒驟停後治療。
小知識
急救醫療服務體係
急救醫療服務體係(EMSS)是為外傷與危重傷病員提供急救醫療服務的社會資源與人員網絡係統。它把急救醫療護理措施迅速地送到危重傷病員身邊或送到發病現場,經過初步診治處理,維護其基本生命,然後將傷病員安全轉送到醫院,為搶救生命和改善預後爭取了時間,極大程度地保證了傷病員的生命安全。急救醫療服務體係實行統一調配、統一配置、統一運作,各環節不僅有各自的工作職責和任務,而且相互密切聯係,從而達到用最短的時間把最有效的醫療護理服務提供給最需要救護的傷病員,常被稱為“綠色通道”,適合於對急危重症傷病員的醫療救助,以及大型災害或意外事故的救援。
2 現場評估和自我保護
當突發事件來臨時,我們應該保持鎮靜,正確運用所掌握的急救知識進行自救和互救,最大限度地搶救生命,降低傷殘。在進行急救前,應進行現場評估,判斷傷病員基本情況。
現場評估
1.保持冷靜,並幫助他人穩定情緒。
2.評估自己的能力:在不具備救援能力的情況下,不要盲目救人。例如,遇到有人落水,如果本身不會遊泳或不知道水中救援的方法卻盲目跳入水中救援,不僅會耽誤營救時間,還可能給自身帶來危害。
3.評估現場是否有潛在危險:如火災現場是否有爆炸、房屋倒塌的危險;發生道路交通事故時有無在來車方向設置警示標誌(普通公路在來車方向50~100米處放置警示標誌,高速公路在來車方向150米處放置警示標誌),提醒來往車輛予以避讓。
4.評估傷病員病情:包括意識、呼吸、循環體征等方麵的評估。
(1)評估意識情況:在高聲呼喚、輕輕拍推傷病員無反應時,表明其意識喪失,已處於危重狀態。
(2)評估氣道情況:評估氣道是否暢通、有無阻塞。如傷病員有反應但不能說話與咳嗽,可能存在氣道阻塞,必須立即檢查和解除。
(3)評估呼吸情況:評估傷病員是否有自主呼吸等。如傷病員呼吸已停止,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4)評估皮膚的溫度、顏色:如傷病員麵色蒼白或青紫,口唇、指甲發紺,皮膚發冷等,表明循環和氧代謝情況差。
(5)評估肢體骨骼:檢查傷病員的頭部、頸部、胸部、腹部、盆腔,以及脊柱、四肢,有無開放性損傷、骨折畸形、觸痛、腫脹等。
5.表明身份,在征得傷病員同意後再進行急救。
自我保護
保障安全,避免意外危及自己和參與救護的人員。盡量使用個人防護用品,以阻止病原體進入自身體內,如使用呼吸麵罩、手套、眼罩、口罩等。
提示
急救時應分輕重緩急,先救命,後治傷。在發生突發公共事件時,一定要先進行檢傷分類。
3 如何撥打急救電話
我國常用的急救電話為:“110”報警電話、“119”火警電話、“120”或“999”醫療急救電話、“122”交通事故電話。撥打報警求救電話應當爭分奪秒,語言要清楚、精練、準確。
提示
撥打急救電話時,千萬不要先掛斷電話,待對方問完情況得到可以掛斷電話的提示後,再掛電話。
現場評估
撥打急救電話要說清楚以下幾個重要內容。
1.意外發生的地點:要詳細說明意外發生的確切地點,最好說出事發地附近的標誌性建築物或容易看到的標誌。
2.現場可聯係電話及報警人姓名:要說清報警人的姓名和現場可聯係的電話號碼,並保持電話暢通。
3.發生意外的原因:要詳細說明意外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如觸電、溺水、中毒、交通事故等。
4.傷病人數、具體情況:說清傷病人數及具體情況,如傷病員的清醒程度、呼吸狀況、脈搏情況、有無大出血等。
5.說明是否采取了急救措施,采取了什麼樣的急救措施。
進一步建議
在撥打急救電話15~20分鍾後,如救護車仍未到達,可以再次打電話詢問。
4 心肺複蘇
心肺複蘇(CPR)是用於呼吸和心搏突然停止、意識喪失的傷病員現場急救的一種方法,目的是通過操作來恢複猝死傷病員的自主循環、自主呼吸和意識。心肺複蘇最重要的階段為基礎生命支持(BLS),其內容歸納為CAB三步驟。
現場評估
一、判斷意識並啟動急救醫療服務體係
1.判斷意識:輕拍傷病員肩部,在其耳旁高聲呼喚:“喂,你怎麼了?”如輕拍、高呼無反應,即判斷為無意識。在判斷意識的同時還要判斷有無呼吸。
2.啟動急救醫療服務體係:一旦判斷傷病員意識喪失無呼吸,立即呼救,並撥打急救電話,尋求會急救技術的人一起施救。
二、建立有效循環——胸外按壓(C)
進行心肺複蘇時,應使傷病員仰臥於堅實平麵(地麵或墊板)上,呈心肺複蘇體位。傷病員頭頸與軀幹保持在一個軸線上,注意保護傷病員頸部。
1.檢查頸動脈搏動:檢查頸動脈搏動的時間不超過10秒,非專業急救人員不需要檢查傷病員頸動脈搏動。
2.胸外心髒按壓:
心髒位置:一般人的心髒位於胸腔中間偏左,約2/3居正中線左側,1/3居正中線右側。
按壓部位:胸骨下1/2處(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按壓方法:施救者一手掌根部放在傷病員心肺複蘇按壓部位,另一隻手掌根部覆蓋在之前手上,雙肘伸直,雙肩在傷病員胸骨正上方,以髖關節為支點,利用上身重量和上臂的力量,垂直向脊柱方向按壓,使胸廓下陷至少5厘米(成人),而後迅速放鬆,解除壓力,讓胸廓自行複位,使心髒舒張,如此有節奏地反複進行。
專家提示
如果腦組織血液循環中斷4~6分鍾,腦細胞就會發生不可逆的腫脹、變性和壞死,傷病員存活的希望往往取決於最初的這幾分鍾時間。所以一旦發生心搏、呼吸驟停,第一反應者要在最短時間內進行搶救,並迅速啟動急救醫療服務體係。
三、暢通氣道(A)
傷病員心搏、呼吸停止後,全身肌張力下降,舌肌鬆弛後墜而阻塞氣道。采用開放氣道的方法,可使阻塞氣道的舌根上提,使氣道通暢。
1.清除氣道異物:將傷病員置於仰臥位,解開衣領及褲帶。先將傷病員頭偏向一側,清除出口中汙物、義齒等後再轉為麵朝上。
2.開放氣道:用仰頭舉頦法開放氣道。
仰頭舉頦法托頜法
施救者一手置於傷病員額部,手掌向後向下用力,使其頭後仰;另一手手指放在下頜骨下方,同時用力將頦部向前向上舉起。
疑有頸部損傷的傷病員,可用托頜法。
施救者雙手在傷病員頭部兩側握住下頜角,雙肘支撐在傷病員平躺的平麵,用力向上托下頜,同時用拇指分開口唇。
注意
1.按壓部位要準確:部位太低,可能損傷腹部髒器或引起胃內容物反流;部位過高,可傷及大血管;若部位不在中線,則可能引起肋骨骨折等並發症。
2.按壓姿勢要正確:注意肘關節伸直,雙肩位於傷病員胸骨的正上方,垂直向下用力按壓,以髖關節為支點,利用上身重量和上臂力量向下按壓。以掌根部位接觸傷病員胸骨,手指不應加壓於傷病員胸部,放鬆時掌根不離開胸壁。
3.按壓力量要均勻適度:過輕達不到效果,過重易造成損傷。
4.按壓操作中斷時間不能超過10秒。
5.按壓期間,密切觀察病情,評估按壓效果。
提示
用仰頭舉頦法開放氣道時應注意:不要壓迫頦下軟組織,以免造成氣道阻塞;避免用拇指抬頦部;頭部後仰的程度,成人為下頜角、耳垂的連線與地麵垂直,即頭後仰90°,兒童為60°,嬰兒為30°。
按壓頻率:按壓頻率成人至少為100次/分,但不要超過120次/分。按壓與放鬆的時間大致相等,放鬆時掌根部不得離開按壓部位,以防位置移動,但放鬆應充分,以利於血液回流。
四、人工呼吸(B)
人工呼吸是用人工方法(手法或機械)借外力來推動肺、胸肌或胸廓的活動,使氣體被動進入或排出肺髒,以保證機體氧的供給和二氧化碳排出。最簡單、常用和有效的人工呼吸方法是口對口人工呼吸。
口對口人工呼吸的方法和步驟如下。
1.施救者用壓傷病員前額的手的拇指和
食指捏緊傷病員的鼻孔,防止吹氣時氣體從鼻孔逸出。然後平靜地吸一口氣,雙唇包住傷病員口部,緩慢持續地將氣吹入傷病員口中,使傷病員胸廓隆起。連續吹氣2次,每次吹氣時,傷病員胸廓應有明顯起伏。
2.按壓吹氣比例為30∶2,即按壓30次後吹氣2次。按壓與吹氣時注意傷病員反應。
持續5個周期後評估傷病員情況,如無反應,仍按以上步驟重複操作直到專業急救人員到來。
提示
人工呼吸的有效指征為:看到傷病員胸廓起伏,吹氣時可感到氣道阻力規律性升高,呼氣時聽到或感到有氣體逸出。
專家提示
判斷呼吸,正常人呼吸時胸部或腹部有起伏,如果發現傷病員胸部及腹部無起伏,聽不到傷病員呼吸的聲音或感覺不到呼出的氣流,即可判斷傷病員已經沒有呼吸。
注意
1.避免過度通氣。
2.避免急速吹入過大氣量,吹氣過猛、過大可使氣體吹入胃內而發生胃脹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