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部分 常見急症(2 / 3)

3.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脈搏、尿量等情況,並根據情況給予保暖或降溫處理。

4.將門窗打開,保持空氣清新。患者如有外傷出血,應積極采取適當方法止血。低血糖患者清醒時應立即吃糖或服用高糖分的飲料。

5.如果目擊患者突然暈倒,無意識、無呼吸、無脈搏,實施心肺複蘇,進行現場救護。

預防措施

1.不要空腹做劇烈活動,夏天不要長時間在太陽底下活動。

2.長時間保持臥位或蹲位時,起立不要太快。

3.如經常發生昏倒,要到醫院檢查,找出病因,對症治療。

急救注意事項

1.讓患者采取平臥位,如果沒有擔架,可以用課桌、凳子,或直接用人手組成一個平麵,以防患者出現其他意外。

2.對於有氣道阻塞的患者,要注意用腹部衝擊法排出異物,或讓患者用胸部衝擊法排出異物。

小貼士

低血糖一般有出虛汗、頭暈、心搏加快、眼冒金花、顫抖、饑餓、無力、昏倒等表現。出現低血糖怎麼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吃糖果1~2粒,或麵包1~2片、餅幹5~6塊。

2.喝果汁或含糖飲料半杯。一般15分鍾內症狀緩解,如不緩解應到醫院就診。

4 休克

休克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如大出血、中毒、中暑、過敏反應等,主要原因是有效循環血量下降,使全身各組織和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導致一係列代謝紊亂、細胞受損及髒器功能障礙。

提示

除了嚴重休克,休克一般無意識障礙,但髒器衰竭的症狀明顯而持久,可發生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腎功能衰竭、腦功能障礙和急性肝功能衰竭等並發症。因此,發生休克,應積極找出病因,及時治療。

建議

對外傷患者要進行及時而準確的急救處理,活動性大出血者要止血,骨折部位要穩妥固定。

休克的表現

患者休克時,會出現脈搏細速、血壓下降、麵色蒼白、四肢濕冷、肢端發紺、淺表靜脈萎陷、全身無力、尿量減少、反應遲鈍、神誌模糊,嚴重者可出現各髒器功能障礙。

現場救治原則

1.撥打急救電話“120”呼救。

2.令患者平臥,下肢抬高15°~20°,呼吸困難者,可將頭部及軀幹適當抬高,以利於呼吸。保持安靜,避免隨意搬動,以免增加心髒負擔,使休克加重。

3.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壓、尿量情況。注意保暖,保持氣道通暢,以防發生窒息。

4.如因過敏導致休克,應盡快脫離致敏場所和致敏物質,並給予備用脫敏藥物如撲爾敏口服。

小貼士

1.飲食搭配不當會引起過敏性休克,有些人對魚蝦、雞蛋、海鮮等過敏,也會引起過敏性休克。生活中,我們要注意合理飲食,避免食用易導致過敏的食物。

2.我們日常用藥中過敏反應發生率較高的藥物是青黴素,因此,在注射青黴素前要接受皮試,口服青黴素製劑如阿莫西林等要遵醫囑服用,不能擅自購買和服用。

3.吃藥時,一定要看清藥品的有效期,一些過期的藥品往往會引起過敏甚至休克。

5 沙眼

沙眼是一種常見的由沙眼衣原體引起的慢性傳染性結膜角膜炎。因其在瞼結膜表麵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觀,形似沙粒,故名沙眼。沙眼是繼白內障之後的第二位致盲眼病,其患病和病變的嚴重程度與環境衛生和生活條件密切相關。

提示

沙眼發病急,傳染性強,我們要堅持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原則。沙眼的治療需要較長的時間,但隻要治療及時都可痊愈。

發病特點

沙眼全年均可發生,多發生於兒童和青少年。其特點是發病急、傳染性強,通常侵犯雙眼。其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接觸傳染,與患者的衛生習慣、生活條件、居住環境、營養狀況、醫療條件等因素有密切關係。

主要症狀

沙眼患者常覺得眼內有摩擦感、癢感,有少許黏液或黏液性分泌物,並有眼痛、見風流淚、怕光、眼瞼水腫、結膜充血等症狀,嚴重者可見瞼內翻、倒睫、角膜潰瘍及眼球幹燥,並嚴重影響視力,甚至失明。

治療原則

因沙眼治療需要較長時間,所以應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藥物。要注意講究衛生,不用公共毛巾,用流水洗臉,合理安排休息時間,不要熬夜和過度用眼。

預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環境衛生,房間要經常通風,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要合理處理垃圾,消滅蒼蠅,注意水源清潔,阻斷沙眼傳播的途徑。

2.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要勤用流水洗手、洗臉,不用髒手、衣服或不幹淨的手帕擦眼睛。手巾、手帕勤洗、曬幹。

3.毛巾和臉盆專人專用,不與他人共用毛巾、洗臉用具。不去水質較差的遊泳池遊泳。

4.盡量避免與沙眼患者接觸。

進一步建議

1.患了沙眼的學生要自覺進行自我隔離,以免傳染給他人。

2.患了沙眼,最好不要外出吹風,以免加重病情。

6 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常以沿單側皮膚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皰為特征,伴有明顯的神經痛。發病時一般先從身體或麵部皮膚的一側開始,然後逐漸蔓延。有時會伴有發熱和頭痛。

提示

患過水痘或帶狀皰疹的人,會產生較高的免疫力,但終身攜帶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當精神緊張、壓力大、亞健康、日照時間過長時可激活體內潛伏的病毒,引起感染。

病情發展

皰疹初起時,發病處皮膚呈不規則或橢圓形紅斑,數小時後在紅斑上發生水皰,逐漸增多並能合為大皰,嚴重者可為血皰,有繼發感染則為膿皰。數日後,皰漿混濁而吸收,終成痂殼,1~2周脫痂,遺留的色素也逐漸消退,一般不留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