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一直堅信,影像是傳遞觀念和思想的最佳載體,這也是為什麼他這麼注重這次紀錄片的拍攝與剪輯,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把每一個華夏人都帶到春城、帶到孫孝忠老人生活了大半輩子的那個山村去親眼看、親耳聽,他能做的,就是用影像把一切都記錄下來,然後將它傳遞給全社會。
李牧在發布會上播放的這段視頻,已經是尋找幸存飛虎隊員項目的第三版宣傳片了。
最早的版本,隻是對拍攝素材的粗剪,播放給幾百個每隻知道花錢、泡妞的富二代們,把這些人感動的淚如雨下,然後捐了八千多萬人民幣;
第二個版本,增加了美國老飛虎隊員的相關素材,以及國航鯊魚嘴塗裝波音747起降時的震撼片段,讓人觸動最深的,是華夏、美國老飛虎隊員們時隔六十年在機場相聚的那一刻,上一次離別是還是青壯年,這一次重聚,所有人都已是耄耋之年.播放給李雪建老師在內的所有演員,同樣把所有演員感動到無以附加;
第三個版本,是在第二個版本的基礎上進行了更加細心的剪輯與編排,又增加了一些新的素材所成的終極版本,從197年到00年,飛虎隊、國軍空軍六十多年的經曆,都濃縮在了這個版本中。
它有當年珍惜的空戰畫麵,有深山裏尋找孫孝忠老人的片段,有美國飛虎隊員們啟程前麵對鏡頭的口述曆史,也有當年飛虎隊鯊魚嘴戰鬥機,與現今國航鯊魚嘴747的飛行特寫,有當年華夏、美國飛虎隊員們意氣風發的合照,也有如今兩國老飛虎隊員相擁哭泣的影像,有當年駝峰航線的空中拍攝、春城上空的空戰畫麵,也有如今春城機場的繁榮祥和。
當畫麵剛開始的時候,視頻中所呈現的,是當年筧橋中央航校日常訓練的視頻,由於這都是珍貴的曆史記錄,所有記者的吸引力便都被吸引了過去;
隨後,淞滬會戰打響,整個航校開始西遷;
再接著,國軍空軍開始與日軍空軍在各地交戰,空戰的真實影像全是黑白畫麵,雖然沒有色彩,卻比彩色的畫麵更增添了幾分壯烈;
當他們看到孫孝忠老人在那破敗至極的茅草屋裏,出“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名句時,幾乎所有人都已經潸然淚下。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一位老兵,對這個民族的所有情感,在這十個字中被凸顯的淋漓盡致。
視頻中,當老人完這句話的時候,畫麵逐漸變黑,隨後畫麵中呈現了當年烈士陳懷敏在江城空戰中與敵人同歸於盡的畫麵,與畫麵同時出現的,是李牧精心挑選的背景音樂——《149征服堂》。
這首極其磅礴而悲壯的音樂在經過了19秒的前奏之後,忽然出現的集體哼唱,瞬間如同催淚的炮彈,轟炸在了每一個人的心頭。
之所以選擇這首音樂,是因為李牧當年就被這首音樂徹底催淚。
當年的一部名為《士兵突擊》的電視劇,當張毅飾演的班長史今,在退伍後坐車經過安門前痛哭流涕時,這首音樂讓那時的李牧在電視機前哭成了一個傻逼。
從那時起,每當聽到這首純音樂,李牧就禁不住回想起電視劇中的那一幕。
當年,這音樂在電視劇上、烘托現代軍人的愛國之情就已經讓人感動不已;今,還是同樣的音樂,在當年的真實影像中、展現戰爭年代老兵對這個國家與民族的流血犧牲,成了這些視頻影像最佳的襯托,音符與畫麵結合,產生了奇妙的化學作用,以至於每一個音符、每一個畫麵,都能夠直達內心,讓人感受到心靈上的震顫。
當音樂響起的那一刻,現場便再無其他任何聲音,每個人都目不轉睛的盯著大屏幕,在這種充滿了震撼的影像資料麵前,所有人都沒能繃得住自己的淚腺,在這一刻,每個人都意識到,他們今所看到的,是他們目前所知的所有慈善項目中,最讓人震撼、最讓人心痛、也最讓人慚愧與愧疚的一個。
之前所有的慈善項目,做的再感人,也隻是能夠一定程度上激發起人們的同情心與捐款欲,人們會同情沒學上的孩子、會同情失去了健康身體的殘疾人、會同情那些有先性疾病的嬰幼兒,但他們不會對這些群體有任何慚愧與愧疚感,因為他們雖然覺得這些群體可憐,但本質上自己並不欠他們什麼。
可是老兵不一樣。
畫麵中,那些不顧生死、駕駛飛機在祖國的長空中與侵略者拚死鏖戰的飛行員,他們流血犧牲為的是國家與民族,為了保家衛國、為了子孫後代,他們有的已經犧牲了,有的已經在漫長的歲月中消逝了,僅存的這些人大部分都活的這麼艱苦,但他們誰也沒有向這個社會伸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