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總一心想見李牧,但李牧卻沒有當個稱職的東道主在酒店接待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他今和基金會的工作人員一起,開車前往春城市郊的飛虎隊員公墓悼念。
老兵們知道在春城市郊有個公墓,一直很想找機會過來悼念,隻是基金會的工作人員此前為他們安排的行程裏,沒有包含這一項。
這也是基金會唯一沒有順著老兵意願的安排。
劉新穎之所以一直沒有安排老兵們過來悼念,原因主要是這個“公墓”目前的現狀實在是讓人心疼的很,這座公墓4年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飛虎隊戰死犧牲的飛行員及地麵士兵,無論是華夏人還是美國人,都埋葬在那裏,據最多的時候,這裏有七八百個墳墓。
但是,抗戰勝利之後,美國方麵取走了美國飛虎隊烈士的遺骨,帶回美國安葬,剩下差不多五百個華夏烈士的墳墓,但在隨後的幾十年裏,這些華夏飛虎隊烈士的墓地劫難重重。
首先是五十年代初,因為建設需要,當地村民把幾乎所有的烈士棺木和墓碑都挖了出來,然後運到了一座無名山上草草埋葬,然後到了50年代末,大規模躍進的年代,因為要進行水利建設,這些烈士的墓碑全部被生產隊用於修建水庫了。
再到八十年代,這些烈士棺木幾乎無一例外的遭到了盜墓賊的盜掘,棺木基本上都被盜墓賊破壞、打開,令人扼腕。
劉新穎打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一直沒有把實際情況告訴這些老兵,她一個人抹淚好幾次,但這話她又實在是不出口。
怎麼?
二十多個華夏老飛虎隊員一心想著去悼念當年的戰友,到墳前點根煙、倒杯酒,再到熟悉的戰友墓前傾訴衷腸。
雖墓地裏美國飛虎隊員烈士的遺骸早就遷回了美國本土安葬,但這些受邀來華夏的美國老飛虎隊員們,也是心心念念的想去那座公墓前為當年一同並肩作戰的華夏戰友獻上一束花。
每當麵對這五十多位老人的一片赤誠之心,劉新穎就如鯁在喉,總不能跟他們,您們心心念念的戰友墓已經被破壞殆盡,原本的烈士墓都已經被遷走,墓碑都成了修建水庫的石材,棺木也被盜墓賊破壞的一幹二淨吧?
於是,劉新穎便把老人的所有外出行程,都規劃成了尋找當年回憶的旅程,去看看當年的老航校,去看看當年的老機場、老宿舍,還去看了看當年飛行員墜機後,被救起的村莊,唯獨沒去這座偏遠的公墓。
可是,原定的計劃,明這些美國老兵就要返回美國了,華夏籍的老兵們也將暫時分開,有些人要回家,有些人要去軍區療養院,所以,今算是大家聚在一起的最後一,五十多位老人再也按耐不住,紛紛要求劉新穎帶他們去公墓看一看,悼念一番,也算是對得起這些烈士的在之靈。
劉新穎沒辦法,一大早就找到李牧,一邊哭一邊把烈士公墓的情況跟李牧做了明,希望李牧能幫她去勸勸那些老人,她實在不願老人得知這些令人心碎的消息。
李牧聽完也扼腕不已,前後不過五六十年,我們竟然連烈士的墓地都沒能守護好,幸存的這些老兵如果知道這些,心裏得經受一番怎樣的嚴寒暴雪?
可是,硬攔著不讓去也實在是不像話,這次老兵不死的活動,給了老人們很大的慰藉,也讓他們了卻了一樁與戰友重逢的畢生心願,生者過了這麼多年重聚在一起,想起最多的,一定是那些沒能活到現在的逝者,如果真不讓他們過去悼念,這個遺憾怕是會伴隨終生。
思前想後,李牧做出了最終的決定。
去!
所有的工作人員、連同自己也一起去!
劉新穎犯了難,:“可是我們現在能找到的,就是一片亂葬崗,我們的誌願者去看過,那種感覺實在是太淒慘,我怕他們接受不了……”
李牧:“那也不能讓這些老人帶著遺憾離開春城。”
到這裏,李牧深歎一口氣,:“其實,這些老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比我們要強大得多,他們經曆了殘酷的抗戰,經曆了坎坷的後半生,社會的現實他們比我們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這個時候,我相信他們真正想要的,是與逝者的精神交互,讓他們去,利大於弊,不讓他們去,弊大於利。”
劉新穎沉默了。
李牧的也沒錯,自己覺得老人們恐怕接受不了那個現實,可是想想這些老人的經曆,他們真的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也最偉大的一批人了,幾十年前就看淡了生死,崇尚的是馬革裹屍的報國意誌,戰場的殘酷他們看了那麼多,麵對如今的一些現實,應該是有很強的心裏承受力的。
不過,李牧還是有更多的考慮,他:“新穎,帶老人們去歸去,但是我們必須要給老人們一個承諾,一兩之內,我們沒能力把這些烈士墓複原,但是我們要向老兵承諾,老兵不死慈善基金會,一定會撥專款,把所有老兵的遺骸、棺木重新入殮,盡全力所有老兵的墓碑都找回來,找不回來的,我們也要把烈士們的信息找到,重新製作墓碑,並且在春城尋找一個風水好、風景好、交通便利的地方,重新修建一個飛虎隊烈士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