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李牧批評自己太聚焦,埃隆·馬斯克多少有些尷尬。
他一直不覺得太聚焦是什麼問題,在他心裏,聚焦才更容易成功。
因為聚焦,往往意味著更專業,就像是自己聚焦可回收的運載火箭,聚焦純電動汽車,在他的認知裏,自己這麼做並沒有什麼錯。
不過,麵對李牧,他雖然心裏有些不太認可,但嘴上卻不敢表露出來。
他非常謙遜的問李牧:“李總,那你的意思呢?”
李牧斬釘截鐵的:“特斯拉的定位,不應該是消費者的第二輛車、更不應該是燃油車的補充,它應該想辦法成為沒車人的首選車型、有車人的換代車型。”
著,李牧又道:“你想做到這一點,除了提前做好產能儲備之外,還必須現在著手,想辦法解決快速充電的技術問題。”
埃隆·馬斯克現在給特斯拉轎車的定位,就是“戰鬥機式”的使用方式。
也就是,理論上這車續航能到400公裏,那用戶最大活動半徑就是00公裏,就像無加油機輔助的戰鬥機,計算作戰半徑的方法一樣,超過這個活動半徑,基本上意味著沒法再回到出發地點。
但是,他不覺得00公裏的作戰半徑有什麼問題,因為在他看來,00公裏已經足夠了。
不過他確實是在按照“用戶第二輛車”的標準,來定義這00公裏,如果用第一輛車或者唯一一輛車的標準來看,00公裏是遠遠不夠的,翻一倍也是遠遠不夠的。
這就是埃隆·馬斯克創立特斯拉初期的思維誤區。
他覺得,特斯拉的成本很高,造出來一定是中高端車型,對喜歡開日係轎車或者美係皮卡的北美用戶來,絕大多數人都消費不起,而能消費起這輛車的人,家裏至少有一輛車打底,甚至有可能是多輛車。
在這樣的情況下,00公裏的“作戰半徑”足夠了。
而且,美國本身就是長在車輪上的國家,汽車普及率位居世界第一,他們動輒就開車跨州旅行,每年可能都要去幾次拉斯維加斯、去幾次迪士尼、去幾次國家公園,在這樣的需求下,如果隻有一輛車,400公裏的“作戰半徑”也不夠。
畢竟燃油車的理論作戰半徑是無窮盡的,加滿一箱油不過也就五分鍾而已,純電車怎麼都不可能比得了。
所以,特斯拉在他眼裏,就不是一個要麵對所有汽車用戶的產品,能吃下高端用戶市場,就已經很厲害了。
可是他又不知道該怎麼跟李牧自己的看法,他怕李牧對這件事的定位太高,高到超出這件事本身的實際能力與意義。
看著埃隆·馬斯克欲言又止的樣子,李牧認真的:“埃隆,我們一起做事情,你就不要再帶著創業者的思維了。”
埃隆·馬斯克不解的看著李牧,創業者不帶創業者的思維,那帶什麼思維?
李牧看著他,:“無論任何一個行業,絕大多數的創業者都是赤腳上路,思維核心都是開源節流、積少成多,從0做到1是突破,從1做到是發展,十年做到10就算是創業成功了,就像華夏一句俗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
“但是,別人可能需要積跬步,我們需要嗎?我們不能走路,連跑都不行,要用飛的才可以!所以我們要做的,是花錢買一架飛機,實在不行造一艘火箭,然後能飛多快飛多快。”
著,李牧微微一頓,又道:“你記住,我們要做的是乘法,不是加法,哪怕我們經營不善,整個項目最終乘以0、甚至乘以負數,我也可以接受並且承擔後果,但是我不能接受我們一點點的做加法。”
埃隆·馬斯克微微一怔,明白了李牧話裏的意思,立刻開口道:“李總,我明白了,既然這樣,那我們就盡快開始大功率充電技術的研發。”
著,他又道:“我個人想法是把充電效率提升到0千瓦時以上,這樣的話,用戶的充電時長就會大大縮短,一輛車在四到五個時之內即可充滿。”
李牧嗯了一聲,囑咐道:“思路是對的,但野心不夠,如果未來能解決100千瓦時,甚至00千瓦時功率的充電設備,讓一輛特斯拉能夠在一個時左右就充滿電,或者補充80%的電量,那就真的離大成不遠了。”
埃隆·馬斯克驚訝的:“這樣的話,我們不但要研發快充技術,還要在電池組的管理上進行大幅度的優化調整,而且,100千瓦時以上的充電效率,對電網負荷太大了,如果幾台100千萬時的充電樁同時運作,功率能抵得上一個幾百人的社區用電,很難大量鋪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