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國治水史詩》編後記

賀平

2009年年底,我接受了編輯這部書的任務,那時候書名叫《中國治水史概要》。這部書是由廣東老作家程賢章與我們作家出版社何建明社長主編的,稿子在梅州。何社長派我去梅州取稿子,那是元旦過後不久。

去梅州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幾個問題——要做一部國家治水史,這會是作家的策劃嗎?可是這部應該是由科學家來寫的書,為什麼約了作家來寫呢?全國各省這麼多作家又怎麼能夠一呼百應來寫這部治水史呢?還有,這部書將怎樣評價三門峽?怎樣評價長江三峽?怎樣評價像黃萬裏這樣的科學家呢……一個個問題,讓我覺得這個活兒真有點無從下手。

梅州不大,但是美麗宜人,一條梅江從小城的中心流過。我到梅州的那天,時間已經很晚。車子走過梅江,兩岸還有些小店還沒有關門,人影婆娑,燈火闌珊。此情此景,讓人覺得有一些美好的故事正在發生。我對來接我的程勇芳說,兩岸夜景真好看,鄧麗君唱的那個小城故事,就是這樣的小城吧?

勇芳一笑,他告訴我,梅雁集團參與了沿江兩岸的建設,梅雁的老總楊欽歡先生就是這本書的總策劃。我看不大清楚那些景觀,但是能看到沿江燈火一直伸進遠遠的夜色。我感覺到了,這本書、這個梅江夜景的背後有一個人物,他肯定是個人物,我想,這就對了,這就順理成章了,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夠策劃和運作這樣的書。

酒店就在江邊,據說是這裏最好的酒店。治水書編輯部就在這裏。編輯部一共三個人,老主編程賢章和兩個年輕人勇芳、小羅。

程老先生一直在編輯部等我。讓我驚訝的是:程老已年近80高齡,還能擔綱這部大書的主編。他曾任廣東文學院院長,文史館館員。退休後回到了家鄉梅州,因與楊總是老友,就把黨的關係放在梅雁集團。老人不是很強壯,但是看上去卻精神飽滿,沒有倦意。看他等到那麼晚,我心裏很過意不去。他說不怕晚,他就住在編輯部裏麵。他們三個已經在這裏住了好幾個月了。老人拉住我的手,一定讓我先去吃夜宵。我告訴他我晚上不吃東西。他嘀咕了一句:不吃行嗎?程老目光慈祥,一口濃重廣東腔的普通話,就像一個囉囉嗦嗦的老父親。

我說行,真的行。

就盼望你來,程老說,我得把這些稿子親自交待給你。

他向我介紹了全部策劃組稿的過程。首先是楊總策劃了選題,又出資讓他帶領兩個年輕人約請全國的作家。然後程老居然就帶著兩個年輕人頂著酷暑去了新疆吐魯番,又冒著嚴寒去北京找何建明。他還去了東北,遊說了許多個省的作家,請諸位作家各自去寫他們家鄉的母親河或者他們熟悉的河流。老先生居然成功地約請到五十五位作家。我問他怎麼能夠搬動這些大腕?

他告訴我,楊克、陳世旭等老朋友幫了大忙,這就是他們從策劃到完稿一共花了不到一年時間的秘密。這真是市場化速度。在今天,寫作也早就市場化了。程老很得意地告訴我,他給作家們寄稿費,那種出手大方的感覺真好,真快樂。看到一個老人這麼開心,我也禁不住笑出聲來。

如此奢侈的編輯部、如此精幹的隊伍、如此短暫的成書時間……我再一次感到楊欽歡真是個智勇雙全的幕後人物。他居然有辦法調動中國五十多位作家,跟著他寫治水史,就這一件事,你盡可以想象他在市場中拚搏的狀態。這本書對他來說,不過是四兩撥千斤罷了。

那天晚上,一摞一尺多高的A4打印稿子擺在我房間的桌子上。據說還有稿子沒有到。我大致翻了一下,許多作家是我的朋友,也有些作家是新麵孔。我似乎更習慣於在文字中了解一個人,對許多作家朋友的認識,與其說是在工作中認識的,不如說是在稿子裏麵了解的。我仔細看了楊欽歡的序言,我看到這樣一句話:中國的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

這就是他策劃此書的初衷吧?我越來越感到,他的目的可不僅僅是治水史。楊欽歡是全國勞動模範,也是世界生產率科學院終身院士。他創建了梅雁水電集團,一直以治水為主業,名播兩廣以及深滬等地。治水,是他畢生的追求和實踐,而做一部治水史是他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