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十三章 東吳大帝(1 / 2)

此後的十餘年中,孫權先後重用魯肅、呂蒙為大都督,北拒曹操,南討荊襄。

公元215年,孫權派呂蒙領兵,連下荊南三郡長沙、桂陽、零陵。

公元219年,呂蒙奪取荊州,劉備的幹將關羽被殺。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稱帝,建國號“大魏”,史稱“曹魏”。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國號“漢”,史稱“蜀漢”。

劉備稱帝後,以替關羽複仇為名,率領數萬蜀軍起兵攻伐江東。

孫權於是召集文武群臣商討對策。為避免兩線作戰,他最終決定一方麵派使者向曹丕稱臣修好,另一方麵周密部署,積極籌備,欲與劉備決戰。

夜裏,見他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地無法入睡,我不禁探問:“仲謀,你有心事?”

他索性坐起身,靠坐在床頭,歎道:“我江東人才凋零,數年之內痛失公瑾、子敬、子明等多位蓋世英才。如今大戰在即,卻無人可用,真是讓我覺得有些力不從心了!”

的確,這幾年中,周瑜、魯肅、呂蒙先後病逝,著實令孫權悲歎不已。可是,人總不能抱著過去不放,總是要向前看的!於是,我亦坐起身,問道:“難道如今這滿朝的青年才俊中,就沒有一個是你中意的?”

孫權道:“此前,在襄樊一戰中,呂子明取荊州,滅關羽皆計出陸伯言,且當初子明也說過伯言是可替代他之人。如今大戰在即,我想授伯言以大都督之職,怎奈他是文弱書生出身,軍中將領多有不服,這該如何是好啊?”

我道:“陸伯言智計過人,隻要主公肯力挺他,他定然是什麼人都擺得平的!”

見孫權滿臉問號,定然是沒聽懂什麼叫“力挺”,什麼叫“擺得平”!於是,我解釋道:“我的意思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主公既然想用他,首先自己要絕對相信他!主公能做到絕對相信他嗎?”

孫權堅定地點了點頭。

我追問:“倘若兩軍對峙時,絕大多數人都向主公進言說陸伯言的戰略戰術是錯誤的,甚至惡言攻擊他,勸主公換掉他,主公會動搖嗎?”

“這……”

見孫權猶豫,我歎道:“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裏!既然主公不能完全信任他,我看還是另請高明吧!免得好好一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卻因‘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斷送了前程甚至性命!”

孫權不甘心地問:“倘若我能做到絕對信任他呢?姐姐認為伯言他可以勝任麼?”

我笑道:“主公若是肯絕對信任他,賦予他在軍中至高無上的權利,且不幹擾他的決策,我相信他不僅可以勝任,且會在此戰中一戰成名,名震天下,甚至名垂千古!”

“姐姐的金玉良言沒有不應驗的!陸遜陸伯言自明日起就是我軍的大都督了!”孫權滿意地笑道,“現在我可以安心地睡上一覺了!”

數日後,陸遜統帥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應戰。然而,在到達兩軍邊界後,陸遜卻並未與蜀軍決戰,而是不斷進行戰略撤退,直至蜀軍已深入吳境五六百裏。

連續數月的撤退之後又是連續數月的僵持,無論蜀軍如何叫罵,陸遜堅決避而不戰。

越來越多的人沉不住氣了,紛紛向孫權上書,指責陸遜一介書生,膽小如鼠,空耗錢糧,無膽應戰,要求主公易帥或親自督戰。

孫權差人將這些表奏帶回軍中當眾銷毀,並嘉獎了陸遜一番。於是,無人再敢妄言妄動,全軍上下皆如孫權要求的那樣“唯大都督之命是從”。

劉備的蜀軍因被陸遜誘出山區,無險可守,又遠離後方,供給困難,已喪失了銳氣和鬥誌。加之苦守半年後,已是江南六月,酷暑難耐,劉備隻好舍棄水軍,將軍營設在陰涼的密林中。

此時,陸遜終於向孫權上書請戰,言道,之前擔心劉備水陸並進,夾擊我軍,如今劉備已主動放棄水軍,且蜀軍已喪失士氣,決戰時機已經成熟。

孫權批準了陸遜的反攻策略。於是,繼赤壁之後,又一場大火,蜀軍在林間的數百裏連營被燒了個精光!劉備倉惶逃至白帝城,不久病死在了那裏。

夷陵之戰取得大捷後,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大將軍”。孫權正式稱王建國,國號黃武。

此後,又經過七年的征戰和休整,公元229年,孫權即皇帝位,改年號黃龍,國號大吳。他終於夙願得償,成為了一代帝王,史稱“東吳大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