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繪唐太宗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太宗是中國古代一位善於吸取曆史經驗,具有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識的帝王。即位後,經常與大臣討論曆代王朝盛衰的教訓和治國方針政策。他從隋末民變中認識到群眾的力量,吸取隋滅教訓,重視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選賢任能,知人善用,從諫如流,任用杜如晦、房玄齡等賢臣,李靖、李勣等戰將,重用魏徵等諍臣,出現了以“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為代表的一批文臣武將[116] ,保證了政治穩定和各項政策的施行;采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複興,完善科舉製度等一係列治世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較為安定的局麵。[187]
同時,太宗大力平定外患,攻滅東突厥、吐穀渾、高昌、薛延陀,打擊高麗(即高句麗)、吐蕃(後以文成公主嫁予鬆讚幹布);尊重邊族風俗,對少數民族采取相對平等的態度,曾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出現“胡越一家”的盛況,四方諸國尊他為“天可汗”[8] 。[187] [211]
經過太宗朝君臣的共同努力,在太宗執政的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唐朝出現了一個政治較為清明、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興盛的局麵,史稱“貞觀之治”,是為唐朝的第一個治世,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厚實的經濟基礎。[20]
但是,唐太宗在統治後期逐漸驕矜,征發百姓勞役增多。[187] 在太宗晚年,最困擾他的是儲位問題。太宗與文德皇後長孫氏所生諸子中,長子李承乾被立為太子,多次在太宗外出巡行時留守監國;但四子李泰獲封魏王,深受太宗寵愛,對李承乾的儲位產生了威脅。二人針鋒相對,致使群臣也被卷入爭鬥中,引發朝野動蕩。貞觀十七年(643年),李承乾勾結朝臣謀反,事跡敗露,太宗在權衡利弊之後同時廢黜李承乾、李泰二人,改立性格溫和的晉王李治。[119]
曆史上的朝代有很多,為何國人最喜歡唐朝?它都有哪些迷人之處?
文史磚家
讚64
閱讀1萬
被李世民輕易逼宮,李淵是個無能之君?其實他的能力遠超我們想象
奧古說曆史
讚46
閱讀7440
國外網友心中的盛唐究竟多強盛?你得知道大唐滅了多少國
葦說曆史
讚33
閱讀5483
唐太宗為何沒殺功臣,四個因素決定了他與劉邦、朱元璋不同
曆史大學堂
讚286
閱讀5.3萬
高宗時期
主詞條:永徽之治
鞏固皇位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駕崩於翠微宮含風殿。六月一日,李治即位,即唐高宗[103] 。次年改元“永徽”。
法門寺壁畫的唐高宗李治
永徽四年(653年),高宗借房遺愛等謀反一案,將諸宗室、勳貴中的反對勢力一網打盡,鞏固了自身的皇位。永徽六年(655年),他力排眾議,在李勣、許敬宗等支持下,廢士族出身的皇後王氏,立昭儀武氏(即武則天)為後,並借機打擊顧命之臣長孫無忌、褚遂良。這場鬥爭具有打破士族集團在政權中的優勢、削弱其勢力的意義。[187]
大行文治
高宗在即位之初,召見各地的朝集使,對他們說:“朕剛剛即位,有對百姓不便利的事情你們都應奏陳,未說透徹的再次上書啟奏。”從此每天帶十名刺史進入閣中,詢問民間百姓疾苦,及其從政措施。他又下詔,不許京官及外州進獻鷹隼及犬馬。高宗君臣照貞觀時法令執行,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212]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從東都出發,前往泰山封禪。封禪車乘連綿數百裏,隨行的還有突厥、於闐、波斯、天竺、倭、新羅、百濟、高麗(即高句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此舉顯示了當時唐朝的富強[120] 。在太宗、高宗統治時期,唐朝的人口也從隋末唐初的動亂中得以恢複,到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增加到380萬戶[57]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