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今振萬隆和嘉郎財務報表拋在桌上,‘我的結論來自這幾份報表,當嘉郎利潤下降最快的那幾個月,萬隆利潤卻上漲’,‘如果誰能找出同時期萬隆利潤也同步下降,那我的結論是錯誤的,我會道歉’。
黃美霖笑著道,“萬隆公司上市後,財務報表相對容易查到。HK對財務報表要求很嚴格。林昭然不會允許出財務醜聞。今振,接著往下說?”
“還有就是我們對嘉郎定位。嘉郎的擔保負擔過重,拖欠貨款,和供應商關係緊張。而萬隆始終堅守按期付款。我們沒有把嘉郎當成獨立企業,過度利用。”
黃美霖插話,“我聽說林昭然曾經和三家話事人說過,你們從萬隆拿走的錢說不定還不如投資在萬隆,利潤更豐厚。當初嗤之以鼻,才過多久就驗證她的話。”
有人問,我們的企業中,嘉郎上市時機不對,那麼其他企業呢?隨便挑一家企業輔導上市不行嗎?
引來一片哄笑。
那人問,有什麼好笑的,難道我的建議不行?
“上市需要財務報表公開,我們哪家企業的財務報表能夠公開?”黃家企業都有兩本賬,公關費用、回扣等等均要以其他名目入賬,完全不可在公開賬目體現。
現有的企業不行,可不可以學萬隆做市場,比如再成立一家飲品公司?
馬上被別人否定,飲品市場競爭有多激烈?
黃今振道,“我和美霖姐討論過這個話題。家裏的優勢和人才專長集中在重大項目、重大工程。一個工程利潤幾百萬、幾千萬,賣電器需要搬運幾十萬台才有相應的利潤。平時算計大錢習慣了,不會在乎千八百元,一台電器利潤幾十、幾百元,稍微鬆鬆口,幾十萬利潤就不見了。我們共同覺得要發揮自己的優勢,不能眼紅她人一時的成功,亦步亦趨將是大忌。”
黃美霖支持,今振講的我很認同。我們之所以不知不覺被林昭然算計,和我們習慣算大帳有點關係。
有人感慨,林昭然還真是一步一腳印,每一步都是大跨越,真是令人羨慕。
聽說,林昭然還在運作花達飲品上市。
‘那她豈不是有兩家上市公司’。
‘是不是真的,她還上市上癮了’。
‘怎麼什麼好事都讓她占到’。
黃今振內心一陣發慌,‘被林昭然拉開這麼遠了嗎’。
心理泛酸,假如當初娶到林昭然,那得為黃家做多大貢獻,在很多黃家人眼裏,他成了可憐蟲。
好象幻聽,有人在說,‘要是今振娶到林昭然就好了’,那好處都是黃家,沒李家、廖家什麼事。
“我們缺少一個清晰戰略。我們每年訂目標,都是比去年增長多少,然後拚命接工程。還有,工程越來越難做了。”
“是啊,以前一個工程頂多兩三個競爭對手,現在七八個,有時達到十幾個對手,門金市的那個工程,最誇張,二十三家公司競爭。”
黃家子弟都有所感,會場一片抱怨聲。
黃美霖發出整理聲線的聲音,“既然這麼難,那可以退出,不要做了。”